Trolley work 2

關於 6/14 的管理個案研討開場「電車問題」的討論,以下是參與者對於「原則不適用」的原因的結論:

角色 (當事者 vs. 旁觀者)

如同前次的結論。電車司機是當事者,在天橋上的路人甲是旁觀者,當事者無可逃避,必須做出決定,旁觀者卻可以選擇做或不做。

是否擔負責任 (是否承擔結果)

(我問:跟第一點不是很像嗎?)

正義原則

殺人就是不對。可以不殺就不殺,如果要殺,要考慮影響最小的決定。

尋求最大利益與最小損失

(我問:跟第三點不是很像嗎?)

情境不同

(嗯… 我問:跟第一點不是很像嗎?)

B614_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 Learning

還記得我在電車問題作為開場:接續 (一)裡有提到

… 參與者一直在原有的知識框架中打轉,一直在問「what if」的問題,而不願意正面面對 抉擇 A 或 抉擇 B 的決定。稍嫌可惜。

下一場是 6/14 日,當天我再調整一下個案的描述方式,把個案的張力逼到極限,讓參與者無處迴避。

結果,他們真的無可迴避的二選一,卻也讓一個在做決策重要的因素沒有被發現:

不確定性

你在白報紙中看到的「不確定性」,是我後來提醒參與者的,用這樣的問句:

我問大家一下,在實際的工作中,你們怎麼知道這件事做下去是「最大利益」或「最大損失」?

答案很多樣,例如:「所以要持續關注、追蹤呀!」、「事前要想清楚!」… 然後有人講了:

嗯… 這個很難,常常都是事後才知道…

沒錯,這就是我要的「不確定性」。於是我抓住機會,大大地寫下這幾個字。

然後再補上「阿富汗牧羊人與海豹特遣隊」的真實故事做結尾。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