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裡,愛麗絲 (Alice) 向咧著嘴微笑的柴郡貓 (Cheshire cat) 問路,總共有五輪。
第一輪,
愛麗絲問:「能不能請你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
柴郡貓回答:「這取決於你想到哪裡去?」
「我不在乎到哪裡去——」愛麗絲說。
「那麼,你走哪條路就沒有什麼關係了。」柴郡貓說。
這不是愛麗絲要的答案,於是展開第二輪,
愛麗絲繼續解釋道:「只要能到某個地方就好。」
「哦,那麼只要你走得夠遠,」柴郡貓說,「你必定會到達某個地方。」
這個答案的確無可否認,但愛麗絲還是沒得到她心中想要的答案-雖然她不知道該往哪裡去,但她知道她不想要的是什麼。於是就到第三輪,
愛麗絲換個方式提問:「這一帶都住著什麼人啊?」
「往這一邊,」柴郡貓用腳爪畫了一圈,「住著一位製帽匠。而往那一邊,」它揮舞著另一隻腳爪,「住著三月野兔。隨便你喜歡訪問哪一個吧,他們兩個都很瘋狂。」
愛麗絲才不想瘋狂,於是到第四輪,
「我可不想走到瘋人堆裡去。」愛麗絲說。
「哦,這你可辦不到。」柴郡貓說,「我們這裡全是瘋人。我瘋了,你也瘋了。」
愛麗絲不覺得自己瘋狂,所以追問第五輪,
「你怎麼知道我瘋了呢?」愛麗絲問。
「你一定是瘋了,」柴郡貓說,「否則,你不會到這兒來。」
愛麗絲認為這根本不能當作證明。儘管如此,她還是問道:「你又怎麼知道你自己瘋了?」
「首先,」柴郡貓說,「狗沒有瘋。你承認這一點嗎?」
「我承認。」愛麗絲說。
「好。那麼,」柴郡貓繼續說,「你知道狗生氣時會汪汪吼叫,高興時會大搖尾巴。而我呢,我高興時嗚嗚吼叫,生氣時卻大搖尾巴。所以,我瘋了。」
「不過,我說它是喵嗚,不是吼叫。」愛麗絲說。
柴郡貓的論證是歸因謬誤
你是不是覺得柴郡貓的說法有點武斷卻又不知道開怎麼反駁?那我們就來破解柴郡貓的邏輯謬誤,證明愛麗絲不是瘋人才來到 Wonderland。
先說結論:柴郡貓的論證是「歸因謬誤」,他把兩個先後發生 (或同時發生) 的事件,錯誤地認為其中一個事件是另一個事件的原因。柴郡貓認為:
- 愛麗絲來到這個地方是結果;
- 來到這個地方的人都是瘋人是前提;
- 結論是:愛麗絲是瘋人。
然而,來到 Wonderland 並不一定是因為瘋狂,還有其他各種原因讓愛麗絲來到這裡,例如,愛麗絲因為迷路到了這裡,就像她第一輪問柴郡貓對,她只是想找個地方,並不一定是因為瘋狂;也可能是因為她的好奇心,被什麼奇特事物可能吸引了進來;或是某一個意外把愛麗絲帶進 Wonderland,但缺乏足夠的論據被柴郡貓拿來當作論證,證明愛麗絲來到這裡是因為她瘋了。
愛麗絲的提問的策略
接著,我們來看看愛麗絲的五輪提問的策略。
- 直接詢問。愛麗絲一開始就直接詢問柴郡貓該走哪條路,但柴郡貓的回答反而要她先決定目的地。
- 改變目標。當發現柴郡貓的回答與目的地有關後,愛麗絲改變了策略,表示自己不在乎目的地,只是想到「某個地方」。
- 持續提問。雖然柴郡貓的回答總是模稜兩可,但愛麗絲仍然持續提出新的問題,她乾脆轉彎詢問附近住著什麼人。
- 運用邏輯推理。面對柴郡貓聲稱所有人都瘋了的說法,愛麗絲嘗試用邏輯推理來反駁,並要求柴郡貓證明自己瘋了的理由。
- 保持耐心:儘管柴郡貓的行為古怪,愛麗絲始終保持耐心,並嘗試理解柴郡貓的邏輯和想法。
這也是引導者可以應用在引導團體討論,或是企業的策略規劃工作會的五個策略。面對未知,敏捷韌性,有技巧地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