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指出,美國經濟復甦疲軟,失業率高居在 9% 以上,總統 歐巴馬 9 月 8 日向聯邦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提出總金額 4470 億美元的《美國就業法》(American Jobs Act),期望能在一年內經由減稅、增加公共開支等,促進就業並提振經濟。
簡略說明《美國就業法》,其概分為三大部分:
- 擴大薪資稅與雇主負擔部分之減免;企業若增聘雇員、加薪或增加投資,則可獲減稅與優惠貸款獎勵。
- 強化鐵公路、機場等交通建設投資,並翻新公立學校、社區大學基礎設施,建構高速網路,啟動基礎建設銀行;金援州和地方政府,避免 28 萬名教師、警察與消防人員遭裁汰。
- 延長年底到期的失業救濟政策,失業者接受職訓期間也得請領救濟金,並給予聘用失業半年以上者的企業 4000 美元稅賦減免。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這也不是今天的主題。其實,我是看到這篇文章才對這個法案有興趣的。Jessica Stillman 引用了知名設計顧問公司 IDEO 的 CEO,Tim Brown 在 美國國家廣播電台專訪時所提出的論點:Want More Jobs? Bring Back Apprenticeships,翻成中文,就是:想創造就業機會?那就…
把學徒找回來
Brown 當然說了很多,不過,有一段我看了很有感觸,他說:
I mean, there’s different kinds of ways that we learn, and tacit learning is about learning through doing, versus when we go to college, it’s more like explicit learning when we learn through knowledge, through theory. And apprenticeship is great for this tacit learning.
我的意思是,學習有很多種方式,和在學校透過知識性與理論性的學習方式不一樣,學徒們學習是隱性的知識,必須透過「做中學」才能領略的到。
在這個資訊快速複製與傳遞的時代,「時間」成為人類跟電腦、網路、電視爭奪的寶物,而學徒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我們都已經忘記有學徒這件事了。記得長輩們都說,以前「學徒」在「學功夫」是要跟著「師傅」的,所以常常會聽到「三年四個月」這個詞兒,意思是說,沒有這些時間的磨練是不會「出師」的。
而出師與否,往往就是在
- 麵包師傅左掐掐右捏捏學徒剛剛烤出爐的麵包;
- 修車師傅盯著看學徒從拆螺絲到判斷哪個地方壞到到修理完畢;
- 理髮師傅看學徒怎麼拿剪刀從甚麼地方開始下手到完成一個剪髮…。
試試在矽谷當學徒
Brown 也說,在矽谷,有:
thousands of open software engineering jobs in startups.
數千個軟體工程師的工作缺額,但是公司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所以 Brown 提出:
If apprenticeship could start creating a stream of skilled software engineers in the future, I think it would be well worth business taking that investment,
在矽谷用學徒制 (apprenticeship) 培養工程師,以滿足未來軟體開發的需求。
需要文化支撐
但是,這並不容易。即使說服政府實施學徒制,也要看整個社會文化與風氣能否支持這樣的變革。看看學徒制的大國:德國,他們是整個國家、企業、社會都投入這樣的制度,也深以從學徒磨練至師傅為榮,三年、五年的學徒一點都不稀奇;反觀美國,一切以快速致富為優先,利用桿槓攢錢比較容易,「當個三年學徒,這個世界早就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這樣的想法大有人在。
正反
然而,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一些新創的網路公司幾乎都來自於美國?而德國卻沒有這樣的蓬勃發展?不正是因為這樣快速變動下的社會氛圍,讓美國一些大學都還沒畢業的年輕人勇敢跳出來追夢嗎!所以,學徒制要怎麼辦才能兼顧兩者,就需要美國政府多花腦筋了。
自省
那麼台灣呢?你想一想,既沒有新創的活力 (最近有多了一些),也沒有學徒的決心,卡在中間,無怪乎八成以上的年輕人對未來感到徬徨。這麼說好了,年輕人,如果你不是搞新創的咖,那你就先從學徒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