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rupt 這個字很有趣,就中文翻譯來說,有破壞、分裂、瓦解的意思,但是,Disrupt 這個字自從被《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 作者 Clayton M. Christensen 重新詮釋之後,又帶來另一種不同層次的意涵。Christensen 談到的「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為商業競爭環境變化給了一種解釋,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看一下 Google 怎麼說,再決定你要不要買書深入研究。
不過,我今天要分享的這個主題,跟 Disrupt 有關,跟 Disruptive Innovation 有關,但,不是針對企業,是針對個人的!
離開華爾街的告白
我在 Blogs.HBR 上看到 Whitney Johnson 的一篇文章 — Disrupt Yourself,提到她在 2005 年離開華爾街 (Wall Street) 的心路歷程,我簡短的說明一下她的背景。
Whitney 主修音樂,多年前因為老公要攻讀博士學位,所以跟著一起搬到紐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經紀公司擔任秘書,每週工作 70 到 80 小時,每天晚上她還都去上商業課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她轉換到了一個真正「專業」的跑道: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ing)。當她決定離開華爾街時,她已經是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 負責拉丁美洲的資深媒體和電信分析師 (Media and Telecom analyst for Latin America)。
「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你或許會這樣問。
但如果我說,那是一份年薪有七位數的工作呢?而且擁有豐富人脈,許多有聲望、有權勢的拉丁美洲商界領袖,甚至好幾位富比士 (Forbes) 榜上有名的富豪呢?而且是到了這些人會因為 Whitney 調降評等或建議買進賣出時,會直接打電話詢問的程度呢?
做為家中經濟來源的支柱,Whitney 為什麼要離開呢?她說
it was time to leave my comfortable perch and become an entrepreneur. Time to disrupt myself.
為什麼?為什麼離開舒適圈那麼重要?為什麼非得 Disrupt Herself 不可?
他引用了思想家 Jennifer Sertl 說的一句話:
innovation ultimately begins on the inside. 創新始終來自於內心深處。
關於 disrupt myself,Whitney 有幾點觀察與發現,我加上我的,請看:
If it feels scary and lonely, you’re probably on the right track (你會感到害怕或是覺得孤單)
「破壞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已經是相當流行的商業術語。我們當然都希望能進入一間具有破壞式創新的公司,或者是投資它,但是在現實環境中,如果創新是來自於 low-end 市場或是連市場都還不確定,那這件事情看起來可一點也不吸引人,甚至有一點恐怖。Disrupt Yourself 也是一樣的,尤其是要 disrupt 你的中年職涯,更是讓人難以承擔。因為你會開始考慮,一旦你下了決定,所以過去努力所累積的地位、影響力都會消失,更讓人不安的是,你會失去穩定的收入。
但是,《創新的兩難》中曾說的:
Whether you innovate or not, you risk downward mobility.
無論你創新與否,你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向下。
你似乎沒路可走了。
Whitney 說到她的經歷。她一開始在華爾街是擔任銷售助理,算是一個 low-end 的工作。在Whitney 進入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後,有一天,2 位長春藤名校畢業的同事問起她的背景,她也只能畏畏縮縮地說著那個平凡無奇的秘書工作。你能想像嗎?試著角色扮演一下:在各個武功高強的少林寺裡,你從一個伙頭伕開始,然後進入達摩院開始練功,當師兄們問說,「你以前是搞啥的?」你也只能傻笑著回答:「俺是切菜的」。經過多年的努力,承受了恐懼、羞辱、沮喪、自責、孤單… 之後,你一路學會各樣路拳法套數、內外兼修,最後終於成為武功最高,掌管了達摩院。
Be assured that you have no idea what will come next (你不會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按照 disruptive innovtion 的解釋,如果要進入一個尚未被定義的市場 (yet-to-be-defined market),你不會在一開始就知道哪裡有機會。Christensen 說:
What you can know is that the markets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s are unpredictable, and therefore your initial strategy for entering a market will be wrong.
破壞式創新的市場是不可預測的,因此你為了進入這個市場所做的策略規劃都將是錯的。
同樣的,這個提醒也適用在 Disrupt Yourself 上。你需要的是一個「探索計畫 (discovery-driven planning)」。Whitney 舉了他的例子:2005 年她離開華爾街之後,他開始撰寫兒童讀物,並且投資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但都失敗了。然後她開始了她的部落格 Dare to Dream,同時也寫了不下數十個商業計畫,而且還和他老公一起合辦一本雜誌,但是,全都以失敗收場。在此期間,她自願參與教會的公共事務,並且認識了 Christensen 教授,最後成為 Rose Park Advisors 的創辦人之一,並推出了 Disruptive Innovation Fund。
這一切都不是當初離開華爾街時所預先設定好的路徑。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Amar V. Bhide 說:
… for 90 percent of all successful new businesses, the strategy the founders initially pursued didn’t lead to the business’ success.
百分之 90 的新創公司會成功,成功的原因都和其創辦人一開始所計畫的都不一樣!
知名的天使創投 Dave McClure 就這麼說了:
Dear You. If you ask for pro forma projections about what disrupting yourself will look like, you are wasting your time. Stop it.
親愛的,如果你想要知道 Disrupting Yourself 之後你會變成什麼樣子,你是在浪費時間,別鬧了,停止吧!
Throw out the performance metrics you’ve always relied on (你必須拋下過去成功的經驗)
Christensen 曾說: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must measur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performance than those in your current value networks
他強調,破壞式創新必須要能衡量現有價值體系之外的指標。說的白話一點,就是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的 《人生下半場》:從成功到有意義,重新審視所謂「成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Whitney 說,
Perhaps earlier in your career the metric was money or fame, but now you want more autonomy, flexibility, authority, or to make a positive dent in the world. These require different metrics of success.
從年輕時追求金錢或名利,但是現在卻想要更多自主性,更靈活一些,或和 Steve Jobs 說的一樣,「要在這宇宙/世界上留下印記」。要做到這些,你都必須建構另一套衡量的標準。
Whitney 提到,2005 年至今,在她離開華爾街之後他所做的事情,如果用以前同樣一套標準來看,那她算是失敗了,因為沒賺到錢;但是綜觀她在這一段時間所學習的、自我成長、參與慈善活動,她反而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實在是太籠統了,根本不符合一般績效評量的準則,但是,套用社群媒體專家 Liz Strauss 說的:
It’s not possible for the world to hold a meeting to decide your value. That decision is all yours.
要這個世界為你開一場評估會議是不可能的。決定你自己的價值的,就只有你自己而已。
Your odds of success will improve when you pursue a disruptive course (你越願意追求 disrupt,你就越容易成功)
Christensen 在《創新的兩難》中研究硬碟機市場時指出,
… firms seeking growth via new markets are 6x more likely to succeed than firms seeking growth by entering established markets, and the revenue opportunity is 20x greater.
也就是說,企業要成功,尋求以進入新市場而得到成長的,比尋求既有市場而得到成長的企業,機率高過 6 倍,在營收上更是有 20 倍的差距。似乎是違反直覺,但研究結果是如此。你可以看看 2008 年的 Eee PC 和 2010 年的 iPad,也許是因為那塊空白的地方沒有要打,而機會又有限,所以先進者先贏,勝算反而提高了。
Whitney 說,如果把她 disrupt herself 的軌跡畫出來,會看到實際走的路和規劃的是有多麼不準確,但是她仍然覺得當初那麼做事最好的決定。她說:
in fact, I see no other way.
事實上,我看是沒有別條路了!
Whitney 鼓勵你,說:或許你經準備好要大幹一場,Disrupt Yourself;或者你是被迫離開現在的工作,或者你被綁在各樣你所不願意面對的挑戰裡,你一定不甘心就這樣下去,你在等待一個機會做出關鍵性的決定。預備好你自己的 disruption,或許你會在生命中得到更多。
As you walk away from a future you easily foresee toward a more obscure trajectory, there will be times when you will feel lonely, scared, and even impoverished. But as you face your personal innovator’s dilemma, both the probability and magnitudes of success will improve greatly.
當你走離你很容易預見的未來,邁向一個模糊的未來,你會常常感到感到孤獨,恐懼,甚至貧乏不足。但是如果你願意這麼做的時候,當你面對你個人創新者的兩難時,你離所謂的「成功」又更進一步了。
結語
人類真的很會「ㄍㄧㄥ」,痛,不說;苦,不說。連這一些埋藏在心裡多時:「我要 Disrupt Myself!」的吶喊,都一天一天地被壓抑。小心,悶久了,是會得內傷的。
最後,用 Whitney 的話作為總結,鼓勵你也提醒我自己:
If you are really looking to move the world forward, begin by innovating on the inside, and disrupt yourself.
想改變世界,先更新你的內在,Disrupt Yourself!
踏上 Disrupt Myself 的第一步,我開始在自己的 web site 裡 Blogging 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