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創業公司一直強調「補位」這個概念,我發現這當中有些沒被釐清的迷思,以下是我的觀點。

「補位」是我在前公司的精實六標準差黑帶 (Lean Six Sigma Black Belt) 訓練中學到的,過去我深信不疑這樣的說法,但隨著更多不同領域的學習,並在商學院任教時看過聽過更多真實案例,我發現單用「補位」這樣的說法並不完整,甚至害人不淺。

以運動比賽來看「補位」

補位:

  • 以棒球比賽來看,球打到左外野,如果左外野手來不及回來接球,游擊手或中外野手衝過去救球。這是補位;
  • 以籃球比賽來看,攻擊方中鋒突破區域防守,準備上籃得分,此時有個機伶的櫻木花道衝進來蓋了個火鍋。這是補位;
  • 以網球比賽來看,雙打時,對方的底線抽球穿越了站在網前的那一位防區,此時後排的另一位從另一角落衝過來,以滑步救起這一球,回擊過網。這是補位。

那麼,大隊接力賽跑的接棒過程是不是補位?我說:不是。後面我會解釋。

即興劇舞台來看「補位」

即興劇本身是沒有預先設定好劇本和台詞的表演形式,一切都是依據當下所發生的狀況做出最適當的反應。在即興舞台上,幾位演員一起演出,如果有某人丟出一句台詞卻沒有人接,也就是這句台詞落到地上,戲演不下去,這下可就尷尬了,這就是問題。

所以在即興舞台上,演員即時的「補位」是非常的重要。

但是,設想一個情景:舞台上有一群演員正在演戲,有人丟出一句台詞,話還沒說完,在台下的某個觀眾突然衝上台去,說「我要接這句台詞」你不覺得這很奇怪嗎?不在舞台的,就不要上台來亂,還沒輪到你表演的呢!

組織的「補位」又是什麼呢?

擴展到組織的話,「補位」又是如何呢?按剛剛運動比賽和即興劇的比喻,你應該會有一個發現:這些所謂的「補位」都是發生在同一隊或同一組裡面。

那麼,大隊接力賽跑又為何不是呢?因為,大隊接力接棒的地方是固定的,是被設定好的,第二棒接第一棒、第三棒接第二棒,依此類推。如果第四棒跑出來說要取代第二棒的位置,去接第一棒的棒子,那才真是鬧了笑話,不是嗎?

所以大隊接力賽跑是以「流程」的概念來解釋,而不是「補位」

因此,在組織內如果要說互相「補位」,必須先把前提條件講清楚:補位唯有發生在單一組織、部門、單位、團隊之內,如果是組織與組織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就沒有所謂的「補位」,而是必須以「流程」來界定權責。否則,大家會認為:今天我部門沒有做好的事情,自然就有人會去補位。

試想:你會讓研發工程師去補業務員打混摸魚不做事的位嗎?還是讓設計師去補維修人員不足沒人可以重新焊接組件的位嗎?

補位的迷思

如果,公司的流程一團亂,工作任務分配不清,沒有好的監督與審核機制,就不要一天到晚洗腦員工要補位。

當然,我也希望能讓團隊成員像即興劇演員一樣的補位,但在那之前,請先把「流程」分析清楚,好嗎,老闆。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