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用三句話說出願景的內涵
By曾憲鈺
我把「願景」當作「北極星」,指引旅程方向,其他是旅程中的行囊,幫助我到達那地方的工具和方法。
如果別人問我,我要去哪裡,我會把願景告訴他。但如果有需要,我會把行囊打開,給他看看裡邊都有什麼。

向福爾摩斯學設計研究 (一)
By曾憲鈺
先從三個故事開始,從大偵探福爾摩斯的辦案過程學習設計研究。我發現,除了那些非常人所能的記憶力之外,觀察力、連結力、直覺力、推論力和假設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與鍛鍊的。他以極其簡單的方式開始:用看的、用聞的 (smell) 、用聽的 (listen)、用摸的 (touch) 和用嚐的 (taste)。以觀察為基礎出發點,再逐步擴展其他能力。

企業的增長與創新,麥肯錫這麼看
By曾憲鈺
80% 的高管認為他們的商業模式岌岌可危。麥肯錫以四個維度去評估增長機會:市場行銷和業務銷售,包括營運的卓越度;併購與剝離資產;資源分配;創新。其中,提升創新成效的四要素:1. 明確的策略;2. 持續可盈利的概念;3. 靈活、快速且一致的執行;4.有能力且能動員的組織。
《創新怎麼兌現?》:用「現金曲線」管理
By曾憲鈺
《Payback,創新怎麼兌現?》Chapter 2 … …

研究是知,執行是行。知行合一
By曾憲鈺
「知先行後」是常態,尤其是越複雜、越不瞭解的主題,越需要在行動前瞭解狀況。
但企業往往以沒有足夠的資源 (時間、金錢和人力) 為由,在不甚瞭解時就開始採取行動,有時候會「賓果」「正中紅心」,更多時候卻是「白費功夫」「打水漂」。即便如此,也要能做到「行先知後」,不要只行動而忽略檢討行動的成敗。
如果當下的限制條件更多,採用「邊知邊行」也是一種方法,知與行頻繁地對焦,確保方向趨近一致。
如果是限制條件多,參與方也多,那麼採取「行先知輔」(臺北體育館品牌空間再設計案的經驗) 也是可以的。
實務上總歸一句話:「知行合一」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若力有未逮,「知先行後」、「行先知後」或「行先知輔」都是可行的,保持彈性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