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我工作筆記的朋友,應該都會有印象:我不用筆記本而是用墊板夾著 A4 白紙,用簽字筆和鉛筆做筆記。原因有三。
第一、筆記本大大小小形形色色,不容易在寫完一本之後再買到同樣的筆記本。就算有,也得多花時間去找;一次買個 10 本,又變成囤積,而且用完又得再繼續囤。相對地,A4 紙取得容易,可以無限疊加。
第二、A4 紙的版面夠大,沒有線條,可以任意塗鴉隨寫。
第三、A4 紙可以被任意組合,幾年前的研究主題可以和現在要進行的專案重組,變成一個新的筆記本。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必備個設計工具
讀到設計師 Alastair Warren 寫的文章,裡面提到每一位使用者體驗設計師都必須擁有的工具 (The Tool Every UX Designer Needs):一組麥克筆 (a set of felt tip markers)。他說,包括他自己在內,今天幾乎所有介面或互動設計師都在 Sketch 這個軟體上設計,但他仍不會捨棄他所用的麥克筆去寫寫畫畫。
原因有二:
第一、調整團隊動態。當團隊中有人站起來拿起紙筆開始把想到的點子寫出來畫出來時,其他人就比較能夠開始加入討論,進而創建一個能夠互動的循環。他說:
If someone can put pen to paper and make an idea tangible in the moment, the group can have an informed opinion, react, and iterate on the fly.
第二、加速討論。很多人以為用寫用畫的不夠精確,無法完全表達概念,會拖慢討論速度。但事實恰恰相反。想要在電腦或平板電腦上討論,幾乎是不可能的時候。反而是用紙筆這種「原始」工具更容易修改(/正) 點子或概念。他說:
The alternative of hopping on a computer and coming back to the group in five or 20 minute often isn’t appropriate—it’s slower, and not everyone can contribute.
五個發揮紙筆塗鴉威力的情境
Alastair Warren 列出五種他認為最需要麥克筆得場合:
一、當廚房裡有太多個廚師 (When there are too many cooks in the kitchen)
在一個討論會議或設計工作坊中,大家都極度熱情地想要貢獻時,最好是動手做點什麼東西出來,塗鴉也好、關鍵字也罷,總之讓大家有個討論的依據,如此,就能聚焦地開始討論。
二、當使用者需要指導 (When your users need more guidance)
在訪談使用者時,要靠電腦或手機螢幕裡的介面去測試使用者的理解程度,真不容易溝通。不如透過紙筆畫出來,甚至讓使用者執筆去解釋,更加清晰。
三、當你需要簡化原本複雜的概念 (When you need to simplify a complex idea)
當其他人 (客戶/用戶/團隊成員/主管) 用說的而你不太確定是否理解時,畫出來,再討論。畢竟單憑口說沒辦法整合大家想法。
四、當體驗依附於環境脈絡 (When the experience depends on the context)
如果太專注在某一個軟體程式,因為其鎖定在某些特定的應用場合,或許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困境。跳出來,用更大的畫布 (我就是用 A4 筆記) 關注使用者的體驗旅程。
五、當覺得陷入一成不變 (When you’re feeling stuck in a rut)
有時候「視線被限制」在電腦螢幕裡,會覺得整個思緒也變得遲鈍。落筆在紙上的觸感和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視野,也能間接打開禁錮的思維空間。
結語
在創新引導的場合裡,我的經驗是:
雖然每個人說的字詞都一樣,但事實上,每個人真正想的都不一樣。
要整合眾人的思路,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大家「畫出來」。當然,每次都有人扭扭捏捏地說自己不會畫。但是,只要多用一點點創新引導者的權力 (別跟我爭論引導師中立不介入的立場) 推一把,然後花點時間等待參與者動筆,通常效果都會很好。
最後,還是回到一開始我的筆記工具:A4 紙 + 簽字筆 + 鉛筆。足已應付大部分個人筆記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