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02

從一則新聞開始

你最近有注意到這則新聞:〈調查顯示Facebook已在青少年中失寵〉(2013年12月26日),或是引用同一出處但不同表述的報導,如〈在很多英国青少年心中,Facebook是大叔与父母才呆的地方,对他们已不复存在〉(2013年12月27日) 嗎。對每天要讀這麼多不同類型的文章的我而言,這不過是一項研究報告的闡述罷了,讀過就算讀過,原本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直到我讀到 Mashable 的文章〈Facebook’s ‘Teen Problem’ Is More of a Media Problem〉時,把該讀、該爬文、該找原始報告的鏈結一一點擊開來,才發現情況不對勁。

首先是美國科技網站 BusinessInsider 和 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都報導:歐盟所支持的社群媒體研究 (study on social media) 計畫主持人,倫敦大學物質文化教授 Daniel Miller 在花了 15 個月,在 8 個國家之後說道 (連結本文的作者正是 Miller 教授)

What we’ve learned from working with 16-18 year olds in the UK is that Facebook is not just on the slide, it is basically dead and buried. Mostly they feel embarrassed even to be associated with it.
我們研究英國16-18歲的青少年,發現 Facebook  不僅僅是每況愈下,基本上他是死了,而且被埋了 (dead and buried)。大部分青少年對使用 Facebook 都覺得尷尬。

Instead, four new contenders for the crown have emerged: Twitter, Instagram, Snapchat and WhatsApp.
相反地,年輕人開始轉向四個新的社交平台:Twitter、Instagram、Snapchat 和 WhatsApp。

聽起來很聳動,所以媒體開始大肆報導,國內外都一樣,不意外地,消息很快就傳遍整個網路世界。

資料來源呢?

但我想找出 study on social media 這份報告,卻怎麼樣也找不到。循著文章鏈結,找到最接近的原始報告的摘要說明,也就是 Miller 教授主持的研究計畫說明網站,卻沒看到任何數字、研究樣本數或研究方法,也沒有看到BusinessInside 或 The Guardian 報導所說的「dead and buried」字眼。更可疑的是,這篇研究摘要是 2013年3月18日 寫的,我心想,「怎麼會有人引用這麼久以前的報告呢?」

我繼續搜尋。終於找到了 12月30日 Miller 教授一篇在倫敦大學的研究部落格中出來澄清的文章〈Scholarship, integrity and going viral〉,看了之後,除了好笑,還是好笑。

澄清說明

文章第一段先說他們是 9 位專業的人類學家,而且他們是具有學術權威性的研究機構。然後他回答了我很想知道的問題:

WHAT WAS THE DATA BEHIND MY BLOG POST?
在我的部落格文章背後的數據是什麼?

接下來的就有趣了:

As part of our project I have been working north of London in an area I call The Glades (not the real name), a site with a population of around 24,000 people. I have worked there full time since April looking explicitly at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對於此專案的一部份,我從四月開始就持續在北倫敦的一個化名 Glades,有人口 24000 的城鎮進行社群媒體的研究工作。

我心想:連在哪個城市都不能講。這是研究的潛規則嗎?

The most recent has been with three schools, where I and a colleague have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forty pupils aged 16-18. But
我和同事們最近訪談了三所學校裡 40 位 16 到 18 歲歲的學生。但是

我心想:有點眉目了,而且有個「但是」,肯定有轉折。

But the findings I set out in my blog post (24/11/13) were not dependent on those interviews. The trends were emerging right from the start of fieldwork in April last year through the door-to-door interviews (over 150 different informants, each a minimum of forty minutes).
但是,我在 11月24日 文章裡所寫的發現,並不是依據這些訪談。這些趨勢是整合了從去年四月開始 (咦,是 2012 年嗎?) 的田野研究,透過挨家挨戶訪談 150  人,每人 40 分鐘以上所得到的結論。

我當然知道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不同,但絕不能誤用資料數據呀。我心想:之前說是研究  16 到 18 歲的學生,然後得到 Facebook 已經「dead and buried」的結論,然後又再自爆,其實不是從那些人得到的洞察。「硬拗」果然是四海皆準的功夫。

Miller 教授應該還被問到:

WHERE IS THE REPORT?

「這我也想知道啊」,我說。可是:

So far I have completed 9 out of 15 months fieldwork.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完成 9 分之 15 (個月) 的田野調查。

「喔,原來你還沒做完呀!」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Miller 教授的解釋還沒完,為了加強他「Facebook 在青少年中失寵了」的觀點,他還搬出美國知名研究機構 Pew Research Centre 在 8月15日 的報告:〈Teens Haven’t Abandoned Facebook (Yet), 青少年尚未拋棄 Facebook (還沒)〉說他不是第一個關注這議題的人,並繼續引用該機構 11月5日 的報告〈5 sites teens flock to instead of Facebook, 五個青少年趨之若鶩的網站,沒有 Facebook〉,意思是說:果然沒錯,我跟他們觀點一致。

結論

給研究者:
隱藏一點資訊,下個聳動的標題或許可以吸引一些目光和關注,但一旦數據內容被戳破,再怎麼拗都難拗回來,最後會失去信用。既使最後結論是真的,受眾也會先打個問號,再決定要不要接受。

給讀者:
多方閱讀很重要,如果我沒讀到 Mashable 的文章,我可能就接受青年人想逃離 Facebook 這個概念。所以要培養快速閱讀 (瀏覽) 的能力,看到有興趣的就鑽進去深入探究,儘量找到資料來源去驗證 (但不是每個你都要這麼做)。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