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誕生於 1895 年,那年,查理·卓別林 (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 6 歲,那時的他沒想到他將在 20 年之後打造一個全新的電影銷售商業模式

寬鬆垮垮的褲子、緊身的西裝、過大的皮鞋,小小的圓禮帽,一根手杖,誇張的白臉妝和一撮小鬍子, 一切都是那麼不合適,這就是我們印象中的 卓別林。準確地說,這是我們對 卓別林 電影中角色的深刻印象。

卓別林 出生於 1889 年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 倫敦,他創造出這個家喻戶曉的角色時,只是個 25 歲初入電影行業的新人。

踏入電影行業

當時 基石電影公司 (Keystone film company) 發現 卓別林 在舞台劇場表現亮眼,於是開出一年內拍攝 3 部電影,週薪 150 美元的合約。雖然這比他當時在 卡爾諾默劇劇團 的薪酬多出一倍,但卓別林心想:

我知道它們 (電影) 的宣傳價值,(電影) 這一行我只要做一年,再回去演歌舞劇就是國際明星了。再說,這意味著新奇的生活,有趣的環境。

顯然他並不想真心投入電影行業,只想把它當作回歸舞台劇的跳板。甚至,這個電影新人向電影公司討價還價,開出週薪 200 美元。

在等候回音時,卓別林 說,「我… 心神不寧,也許我要的價太高了吧?」

最後,公司維持一年合約,薪酬前 3 個月的週薪 150 美元,剩餘的 9 個月週薪 175 美元。簽約之後,在 卡爾諾默劇劇團 的合約結束後,卓別林 從此踏入電影行業。

製片廠的第一次接觸

初入電影拍攝片廠,卓別林 這樣描述眼前的景象,說:

柔和的光線均勻地佈在整個佈景上。日光從一幅幅寬闊的白色亞麻布上折射下來,被分散開,給每樣東西增添了一種虛無縹緲的色彩。這樣分散光線,是為了在日光下拍電影。

他第一次看到電影拍攝的方法和他過去舞台劇場的表演方式完全不同,他說:

這時我對拍電影的過程產生了興趣。一排並列著三個佈景,三個喜劇劇組正在分頭拍電影。那情形就好像是在看世界博覽會一樣。一個佈景裡,瑪布爾·諾曼德 正在一邊乒乒乓乓捶門,一邊叫喊:『讓我進來呀!』接著攝影機停下了,一場戲拍完了—我沒想到,電影是這樣零碎地拍成的。

就在 卓別林 驚訝之餘,引薦他進入 基石電影公司 的電影導演 麥克·塞納特 向他解釋拍電影的手法,說:

我們沒有電影劇本!我們想到了什麼笑料,就隨故事的自然發展演下去。最後形成一個追趕跑跳打鬧的場面,這就是我們的喜劇主要的結構。

當時所謂的電影,只是幾分鐘的短影片,沒有劇本,只要搞笑。

卓別林 沒有多說什麼,但他心裡知道:

我個人厭惡追趕跑跳打鬧的場面。這種演法會埋沒演員的個性;雖然我對電影一行懂得極少,但是我知道,沒有任何東西比角色個性更為重要。

離開之後,卓別林 繼續每天到片廠學習,並且構思他自己要用什麼樣的角色來表達他的喜劇電影。

在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時,我們熟悉的那個「褲子是鬆垮垮的,上衣是緊繃繃的,禮帽是小的,鞋子是大的」卓別林 誕生了。

初登場就一鳴驚人

卓別林 以這一身行頭出場,他解釋這個角色的個性:

這個傢伙是多面向的:他是一個流浪漢,一個紳士,一個詩人,一個夢想者;他感到孤單,永遠想過浪漫的生活,做冒險的事情。你會把他當作一個科學家,一個音樂家,一個公爵,一個玩馬球的。然而,他只會撿撿香煙頭,或者去搶孩子的糖果。當然,如果看準機會,他也會對著夫人或小姐的屁股踢上一腳 — 但只有在非常憤怒的時候他才會那樣!

就這樣,他加入了拍攝。他不知道有什麼劇情,「只知道戲裡穿插的是 瑪布爾·諾曼德 和她丈夫以及一個情人之間的糾紛。」

在酒店大廳那場戲裡,卓別林 說:「我想到我是一個騙子,正冒充酒店客人,但實際上是一個只想要找一個安身之處的流浪漢。我走進酒店大廳,絆倒在一位夫人的腳上。我轉過身去向她抬了抬帽子表示道歉,接著剛扭轉身,又絆倒在一個痰盂上,於是又轉過身去向痰盂抬了抬帽子。」攝影機後面的工作人員都笑了起來。

繼續拍攝下去,越來越多人聚集到那裡,「不僅有其他劇組裡的演員,而且有佈景人員、木匠、服裝管理員」等等。等到排演結束時,已經有許多觀眾哈哈大笑彎了腰。卓別林 自己知道,他演得很不錯。

當時一般喜劇的片長規格不超過 10 英尺膠卷,但他剛剛的表演就足足拍攝了 75 英尺。製片方展開討論,最後決定接受這個 75 英尺的鏡頭,這也證明 卓別林 的表演被製作方接受。卓別林 也因此立定心志:

這身衣服已經使我受到這個人物的感染,我當時就決定,此後不管再演什麼戲,我要永遠穿這身衣服。

從演員到導演的賭注

雖然 卓別林 的表演很受歡迎,他對於拍攝內容也多有想法,但那些導演們受限於當時對電影「沒有劇本、只要搞笑」的傳統,也只想維持拍攝 10 英尺膠卷的習慣,對於 卓別林 這樣一位新進演員的建議一概不採納,只一再地表示:「沒時間啦!沒時間啦!照著我說的演吧!」

終於 卓別林 受不了,他說:「影片裡缺少笑料,」以罷演抗議。此時的他不過是第一年入行的年輕演員。

麥克·塞納特 也和他起了衝突,要他依合約「聽話地」拍完 3 部電影再說。罷演當晚,卓別林 忐忑不安,但他也做好最壞的打算,他對朋友說:

反正我不在乎。我腰包裡已經有 1,500 美元,除了回英國的路費,還有多餘。不過,我明天還是得去一趟,如果他們不要我… 那麼也是活該。

隔天,塞納特 前來協調,說:

瑪布爾 很喜歡你,我們都喜歡你,都認為你是一位優秀的演員。不管你怎樣想,你還是寬宏大量,幫幫忙吧。你就勉為其難,和她合作下去吧。

卓別林 眼見對方軟化,趁機提議由他自己擔任導演。

塞納特 沈吟道:「如果拍出來的片子不能上映,這筆費用由誰來付呢?」

已經做最壞打算的 卓別林 回答:

我把 1,500 美元隨便存到哪家銀行裡,如果片子不能上映,那筆錢就是你們的。

破釜沉舟地對賭,塞納特 答應了卓別林 的要求,由他擔任導演。

電影大受歡迎

卓別林 回憶到:

塞納特 突然改變態度,使我莫名其妙。過了幾個月,我才了解了原因:塞納特 已經打算在那個星期結束後解僱我,但就在我和 瑪布爾 吵架後的第二天早晨,他收到了 紐約 辦事處發來的電報,催他趕快多拍幾部 卓別林 的影片,因為那裡需要大量的片子。

當時的電影都是用膠卷播映的,電影院要能播放電影,就需要複製唯一一份的母片,做成一個又一個的拷貝。基石電影公司 發行的電影,平均會做 20 個拷貝。如果有 30 個拷貝,就會被認為是相當成功的電影。而 卓別林 的第四部電影,已經賣出了 45 個拷貝,而且各電影院要求添加的訂單數量有增無減。

1914 年,卓別林 25 歲,當時的電影 19 歲,卓別林 成為家喻戶曉、炙手可熱的電影明星。

轉戰新電影公司

與 基石電影公司的 一年合約期滿,卓別林 轉往與 埃山奈電影公司 (Essanay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 合作,簽了一年的合約。前一個公司的週薪是 175 美元 (後來當導演有其他額外補助),這次他的週薪漲到 1,250 美元,並且 埃山奈電影公司 在簽約當天要付給他 10,000 美元的特別津貼。

一年努力之後的成果是將近 10 的增長!

新商業模式的誕生

不僅如此,卓別林 的電影大賣,以往「按賣出拷貝數量」計價的銷售模式也逐漸不符合電影公司的經濟效益。

當時不管電影院規模大小,50 人、100 人 或 200 人 的電影院都是付相同的錢買電影拷貝,但是當電影越來越賣座,電影院就開始增加座位,開到 300 人、500 人,甚至更多,於是電影公司開始按電影院規模來收費 — 1, 000 人的電影院的拷貝價格比 400 人的電影院要貴,電影拷貝的售價多了一個參數:觀影人數。

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就此產生。這一年是 1915 年,卓別林 26 歲,入行電影業的第 2 年,電影 20 歲。

結語

卓別林的故事很精彩,他小時候顛沛流離的經歷造就了他年紀輕輕就能毫無懼色地在舞台和電影裡表演,也成就一個經典不墜的角色。

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己的信心 (演員轉導演),與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決心 (1,500 美元的對賭),迎來了全世界的認同,並且改變了電影公司的商業模式。這是我們所不熟悉的 卓別林,但卻是激勵我們的 卓別林。

想知道更多卓別林的故事和細節,可參考以下兩本書:

  1. 卓別林自傳
  2. 長鏡頭下的喜劇人生,查理.卓別林口述自傳:偷吃驢子的食物、美國夢破碎、險些被炸死……就算悲慘,我還是要當演員!

附:我最愛的《摩登時代》

Charlie Chaplin – Factory Scene – Modern Times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