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 getty images

照片出自《經濟學人》2024 年一月份有一篇文章:Common sense is not actually very common

從小就被教育要「用常識判斷事情」,但常識真的好用嗎?答案是:不一定。

常識的兩個限制

常識就像是一把雙面刃,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做出判斷,但也可能讓我們陷入思考的盲區。凡事靠常識決策,小心掉進坑裡。

怎麼避免?首先,先知道常識的兩個限制:

1. 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

常識讓我們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準確地預測未來。但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很多事情都可能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那些根據直覺、經驗,和忽略其他可能性所做出判斷,有可能錯得離譜。

例如,25 年前,誰能想到的智慧型手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大的改變?(至少我只想著怎麼製造,而沒有想過生活應用。)

例如,在教育領域,許多教育工作者沒有預見到網路、社群媒體和平板電腦的出現,以及它們對學生的影響。

換句話說,即使在我們熟悉的領域,常識也可能讓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出現偏差,甚至嚴重偏差。

2. 忽視事件的重要性

常識也可能讓我們忽視看似不重要的事件與預測。我們傾向於關注那些符合我們預期的信息,忽略那些與我們直覺相悖的信息。然而,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卻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例如,在 2020 年初,那個看似是地區性的肺炎流行病,很多人都認為它很快就會被控制住,沒預料到 COVID-19 疫情的爆發,對全球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這個微不足道的病毒,最終卻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突破常識限制的應對方法

要突破常識的限制,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 運用情景規劃。從不同的角度去構想多種可能的未來情境,而不是僅僅關注單一要素的預測。透過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未來,並為各種情況做好準備。
  2. 挑戰自己的假設。質疑自己的信念。從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便才有機會可以突破常識的局限,做更明智的決策。
  3. 尋求不同觀點。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
  4. 培養彈性和適應力。就是近些年大家講的韌性力。接受「變化是常態」,保持開放和積極心態。當遇到意外情況時,要能夠迅速調整、轉彎,尋找新的出口機會。
  5. 敏銳於意外的機緣。不確定性中也蘊含機會。我們要有敏感度,發覺那些意外的機緣,善用偶然發生的有利條件。

結語

常識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也是幫助我們更輕鬆度日的工具,但它並非萬能,在面對複雜多變的未來時,我們必須意識到它的侷限性。透過運用情景規劃、挑戰自己的假設和尋求不同觀點,我們才有機會克服常識的限制,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和判斷,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