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英文版 Same as Ever:A Guide to What Never Changes) 第 2 法則是 Risk Is What You Don’t See (風險就是你沒預料到的事),核心概念就是:

We are very good at predicting the future, except for the surprises—which tend to be all that matter.
我們擅於預測未來,但不擅於預測意外,而預測意外才是關鍵。

不可預見的才是風險

理財顧問 Carl Richards 說

Risk is what’s left over after you think you’ve thought of everything.
所謂風險,就是你認為已經考慮周全,而實際被遺漏的東西。
It’s the car you never saw that kills you.
讓你喪命的是那些你從來沒見過的車子。
So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 isn’t what are we doing about the things we’ve seen in the past, but what aren’t we thinking about that’s going to hit us in the future?
因此,關鍵問題,不是我們因過去的經驗而採取的行動,而是我們沒想過未來有哪些事情會衝擊我們。

不可預見的才是風險。假如你為想像中的風險做足了準備,而最後是發生想像之外的情況,不在預備面對的範圍內,那麼,這才叫作風險。

The biggest risk is always what no one sees coming, because if no one sees it coming, no one’s prepared for it; and if no one’s prepared for it, its damage will be amplified when it arrives.
最大的風險永遠是沒有人預料到的事件。因為沒有人預料到,所以沒有人為此做準備;因為沒有人做準備,等到事件出現時,損害就會加倍。

NASA 的慘痛教訓

書中記載了一個 NASA 的慘痛教訓:

美國國家航空昏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人在搭火箭上太空之前,會用高空熱氣球做測試。

1961年5月4日,美國人 Victor Prather (普拉瑟) 與一名飛行員乘坐熱氣球升空,飛行高度達11萬3720英尺(約34.7公里),盡可能接近外太空。這次飛行的目標是測試 NASA 的新太空衣。

這趟飛行很成功,新太空衣的功能很完美。

返回地表途中,當熱氣球降到他們可以自然呼吸的高度時,普拉瑟打開頭盔的面罩,破不亟待想要呼吸一些新鮮空氣。

他按照計畫降落在海面,等待直升機來接他。然而此時發生一起小事故:普拉瑟在搭上直升機的救援繩時出了差錯,掉進海裡。

這種事本來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太空衣本來就應該有防水與浮水功能,所以救援直升機上也沒有人為此驚慌。

但是,因為普拉瑟打開面罩,太空衣的防護功能就破了功。海水灌進太空衣,普拉瑟就這樣溺斃。

想想看,要把一個人送進太空需要擬定多少計畫。其中牽涉那麼多專業知識,那麼多突發事件;要預做那麼多設想,要制訂那麼多對策;每項細節都經過幾千名專家深思熟慮。NASA 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講究計畫的組織;登陸月球不能靠禱告與樂觀思考,每一種想得到的風險都備有 A 計畫、B 計畫、C 計畫。

但是,儘管做再多計畫,一件沒有人思慮到的小事就引來大災難。

真正影響你的是那些永遠無法預料到的事

或許 NASA 的例子太遙遠,看看《經濟學人》每年一月都會發布用來預測接下來一年的重要趨勢的特刊,2020 年 1 月的特刊裡沒有 Covid-19;2022 年 1 月的特刊也沒提到俄烏戰爭。

想也是這樣,誰能事先知道這兩件事會發生呢?沒有人。

這就是重點:最重大的新聞、最重大的風險、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總是你永遠無法預料到的事。

那「最大的風險是什麼?」有人會問,作者提出的悖論就說:「這就像是在問『你預期會發生什麼意外?』」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是在意想得到之外的想不到。

If you knew what the biggest risk was you would do something about it, and doing something about it would make it less risky. What your imagination can’t fathom is the dangerous stuff, and it’s why risk can never be mastered.
如果知道最大的風險是什麼,你就會有有所防範預備,施以因應措施自然就會降低風險。想像力到不了的地方,就是危險事物所在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永遠無法駕馭風險

風險藏在平凡的事物裡

作者再舉一個例子:911 事件。

有一段令人難忘的影片是 2001 年 9 月 11 日早上,就在恐怖攻擊即將發生前沒多久,紐約市地方新聞節目這樣開場:「早安,早上八點的氣溫是華氏六十四度 (約攝氏十八度)。今天是 9 月 11 日星期二 ⋯⋯· 今天會是一整天都有陽光的美麗天氣。這真是美好的九月天,午後的氣溫大約是華氏八十度⋯⋯⋯⋯。」

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有陽光的美麗裡,潛藏著他們沒有預料到的事物,就是風險。

兩個原則應對風險

作者提出兩件事,引導我們思考如何有效地面對風險。

1. 像防範地震一樣地看待風險

台灣政府、日本政府、美國加州政府都知道大地震會發生,但是他們不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然而,即使沒有明確的預測,緊急應變小組也已經做好準備。建築物在設計上要能夠承受百年難得一遇的大地震。

黑天鵝效應》與《反脆弱》的作者納西姆·塔雷伯 (Nassim Taleb) 表示:

Invest in preparedness, not in prediction.
投資於準備,而不是投資於預測。

2. 體認到:只為可預見的風險做準備,那麼當發生超乎預測的風險時,你都是毫無準備的。

以作者擅長的理財領域來說,他問:存款要存到多少才是合理適當的額度?他的答案是:

It should feel excessive; it should make you wince a little.
存款金額應該要高到讓你有一點眉眉頭的程度。

反之,如何評估債務承擔能力?他的答案是:

Whatever you think it is, the reality is probably a little less.
無論你認為自己可以背負多少債務,實際的金額或許應該再少一點。

總之,大多數時候,人們對意外感到措手不及不是因為沒有事先計畫。有時候,即使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計畫者不眠不休地預測每個可能的風險,最後也可能以失敗收場。他們為每個看似可能發生的風險做了管理與規劃,但卻潰敗於那些始料未及的事件。

結語

最後,作者這一段話正是我要繼續研究情境規劃的目的:

Risk is dangerous when you think it requires a specific forecast before you start preparing for it. It’s better to have expectations that risk will arrive, though you don’t know when or where, than to rely exclusively on forecasts—almost all of which are either nonsense or about things that are well-known. Expectations and forecasts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and in a world where risk is what you don’t see, the former is more valuable than the latter.
如果你認為在你有明確的預測之後才為風險做準備,那麼風險就會變成危險。你得預期風險就是會出現,只是不知道何時何地出現,這樣好過你完全依賴預測行事。因為,預測這件事,要嘛是胡說八道,要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預期 (expectation) 和預測 (forecast) 截然然不同。因此,在這個世界上,無法預料的事物才叫風險,預期比預測更有價值。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