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Mark Zuckerberg 細說「駭客之道」](https://i0.wp.com/innofaci.com/wp-content/uploads/2012/04/facebook-Mark-Zuckerberg-01.jpg?fit=500%2C381&ssl=1)
Mark Zuckerberg 細說「駭客之道」
前一陣子 Facebook 的 IPO 搞得沸沸揚揚,2…
![別傻傻分不清之「情境」、「預測」和「願景」](https://i0.wp.com/innofaci.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three-types-of-futurs-8.png?fit=654%2C405&ssl=1)
別傻傻分不清之「情境」、「預測」和「願景」
情境 ≠ 預測 ≠ 願景。服貿協議的爭論在於搞混這三件事。預測,是從現有的觀點推論出不太令人意外的未來。願景,是一個期望的未來。情境是仔細思考過後,回答以下這兩個的答案:「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如果 … 的話,那情況會如何?」。
![為什麼人們的穿戴式設備用不久?](https://i0.wp.com/innofaci.com/wp-content/uploads/2014/12/steven-sketchnote-wearable-behaviour-change-201412302.jpg?fit=768%2C522&ssl=1)
為什麼人們的穿戴式設備用不久?
2014 年應該算是穿戴式設備火熱的一年,但是這些設備極度容易被棄用。為此我提出「穿戴式設備的使用模型」以解釋「被棄用」的原因,有四階段:一、Known:所提供的數據通常是用戶已知的數據。二、To Know More:提供更多更豐富更詳細的數據。三、To Learn:想知道這些數據能夠怎麼用,能夠帶出什麼價值,用戶必須學習。四、To Change:有了知識,想變得更好就必須改變行為。關鍵在於用戶是否能跨越 To Know More 到 To Learn 的鴻溝。
![遇到「南轅北轍」的那人](https://i0.wp.com/innofaci.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20170205.png?fit=768%2C384&ssl=1)
遇到「南轅北轍」的那人
「南轅北轍」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於《戰國策·魏策四》,故事裡的行為模式在今日的組織裡依舊常見。至少那些「自我感覺良好者」和「裝傻到底者」就是。這提醒了創新者要注意的事情。
![人多好辦事?你該考慮 #links](https://i0.wp.com/innofaci.com/wp-content/uploads/2015/03/two-pizza-meeting-science-02.png?fit=624%2C351&ssl=1)
人多好辦事?你該考慮 #links
團隊人數越多,其對於結果的預測就越過於自信。實驗中找了 267 位 UCLA 的 MBA 學生,隨機分組後,設定任務:用 50 個樂高積木排出一個特定的「樂高人 (LEGO person)」頭像。各小組有 30 分鐘時間討論要如何完成「樂高人任務」,並在 30 分鐘之後要提出預估的完成時間。
結果是:(以下為平均值)
2 人一組 – 預估 23 分鐘完成;實際完成時間 36 分鐘;
4 人一組 – 預估 30 分鐘完成;實際完成時間 52 分鐘;
4 人一組的信心比 2 人一組的要強 30%,但效率卻低了 44%。
![Pi 和 Richard Parker 的道別](https://i0.wp.com/innofaci.com/wp-content/uploads/2013/07/life-of-pi_richard-parker-walks-away.jpg?fit=768%2C512&ssl=1)
Pi 和 Richard Parker 的道別
有這種經驗嗎:
遲遲無法決定一件事情做或不做,以致於讓自己一直處在「未來不確定」的感覺之中,直到有一天,你決定做 (或 不做) 那件事,然後一切都開朗了起來。但是,你卻感到失落,因為那長時間與你相伴的「不確定感」在你下決定時的剎那不見了。你茫然、你難過,甚至你懊悔當時沒能好好跟那感覺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