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If a problem is too abstract, ask what. If it’s too specific, ask why.
當問題過於抽象,去問「是什麼」;當問題過於具體,去問「為什麼」。

好產品的設計法則

1. 問題過於抽象

你是乙方,獲得一個新任務:縮短客服的回覆時間

但甲方並未並未被告知你是要去改善哪個規範、哪個程序,或哪個設備的環節。此時,你應該先去問「是什麼」的問題:

  • → 這個問題最明確的證據是什麼?
  • → 甲方曾做了哪些嘗試去處理問題?
  • → 客服人員有哪些行為?
  • → 這些行為是為了達成哪些特定目標?
  • → 現場所使用的 SoP 與設備有哪些?
  • → 哪些東西是必要的,哪些又是不必要的?

2. 問題過於具體

你是乙方,獲得一個新任務:設計一組自行車車燈

不管有沒有預定規格,你都應該先問「為什麼」的問題:

  • → 為什麼需要設計新的頭燈?
  • → 是為了讓騎乘者看清前方道路嗎?
  • → 還是要讓騎乘者可以更容易被注意到?
  • → 這款頭燈是針對某項特定車款?還是特定的騎乘環境設計?
  • → 是因為有更新的電池科技問世嗎?
  • → 還是甲方公司現有的頭燈設計已經過時?

我的經驗

流程改善的問題通常很抽象,準確一點來說,是「剛開始很抽象」。

所以不管是用 Six Sigma 的 DMAIC 步驟的第一步或第二步,先定義 (Define) 後量測 (Measure),或是設計思考的 4D 步驟的第一步或第二步,先探索 (Discover) 後定義 (Define),都是為了搞清楚「是什麼 (What)」和 「有多少 (How Much)」。

一旦弄清定義,且有證據支持,之後要提解決方案才有施力點。

企業設計案或教育訓練課程需求卻是相反,往往都是很明確地提出:

  • → 「史蒂芬先生,我想請你來教我們的高階主管『設計思考』,希望他們能應用在日常工作中,並且帶團隊創新。」
  • → 「史蒂芬先生,我想請你來看看我們公司的 OO 產品的技術行銷方案。」
  • → 「史蒂芬先生,我想請你來教我們的中階主管團隊引導』,希望主管能在公司發揮承上啟下的溝通功能。」

當然,事前訪談很重要,這時候就應該問「為什麼 (Why)」的問題。

之前有幾次接觸的公司,我給的這樣的建議:

「你們現在應該需要先做 □□□□,然後再來做你們想要叫我做的這個。」

然後,就沒有後續了。有些是停了先不做,有些是找其他人繼續完成他們的「初衷」,因為我不認為這對他們有效益。

作為乙方,我必須承受問了 Why 最後被丟包的後果。

不過這樣也好,彼此甘心樂意:

有緣就合作,無緣就謝謝再聯絡。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