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有找路的經驗:逛博物館要找參觀路線、登山要找最挑戰或最悠閒的路線、出遊的吃喝玩樂要找攻略地圖;或是在開車時已經習慣使用的地圖導航,乃至於初接觸一個網站也需要找到對的路才能找到想要的東西或資訊。 所謂 Wayfinding (找路) 在《設計的法則》這本書裡的定義是:
The process of using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o navigate to a destination. 利用空間和環境的資訊,指引人們到達終點的過程。
找路四階段
找路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方位 (Orientation)、決定路線 (Route Decision)、觀察路線 (Route Monitoring) 和確認終點 (Destination Recognition)。
方位,指確認自己所在地、周邊物件及終點的相對位置。
以地標 (landmarks) 和指示 (signage) 把整個空間劃分成多個獨特的次空間 (subspace)。地標是以最容易記住的特點為某地或某區域創造特色;指標則是告訴人們其身在何處和可以往哪裡走。
你可以在上方 San Diego Zoo 的導覽地圖,或是下方 Pittsburgh Zoo、Honolulu Zoo 和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導覽地圖中看到 landmarks、signage 和以顏色區分的 subspace
Pittsburgh Zoo
Honolulu Zoo
台北市立動物園
決定路線,指決定到達終點所要走的路線。
降低指引選擇的數量 (the number of navigational choices),在決定點上提供必要的標示或資訊。
人們喜歡走近路勝過走遠路,所以如果可行的話,要提示到達終點的最短路徑。
之前提過的席克法則 (Hick’s Law) 說到:「當選項增加時,人們下決定的時間就會增加。」所以不要一次給太多指示,否則你可以想像人們在開車狀態下或豔陽天沒有遮蔽樹蔭時選不出要走的路線的驚恐與憤怒。
決定的選項不要多,夠用就好
百度導航依照壅賭狀態提供「推薦方案」
讓用戶自選的其他方案
觀察路線,是指觀察所選擇的路線是否通往終點。
把路線的開始、中段和結束串連在一起。透過清楚的指示線將各個中繼點連結起來,或是標示出各個點的相對位置,這些所提供的路線應該能讓人輕易地估算距離終點的遠近和目前的進度。
把開始、中繼和結束串連在一起,用戶更有感覺
如果路線比較遠或交通堵塞,可以考慮增強人們的視覺提示,如使用照片、顏色提示等等。
麵包屑 (breadcrumbs) – 所選路線的視覺線索 – 可以幫助人們觀察路線,尤其是當做出錯誤的找路決定或迷路時,更需要麵包屑返回原路。
麵包屑,讓用戶快速跳轉
確認終點,指確認是否倒達終點。
把終點圍起來並設為盡頭,或是使用障礙以阻絕人們再向前移動。
你可以試試
相關閱讀:
〈錯誤 (Err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