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a-country-is-just-like-stewing-a-fish寫這一篇文章,起因有二:

一、看著國內紛擾的政治與社會議題,對執政掌權者的失望,心中多有苦悶;

二、在北京生活樂趣之一就是下廚煮飯,最難搞定的就是鮮魚料理。

我想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 2011 年接受專訪時曾經引用過的一句老子道德經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他說:

「老子」以前講得非常好,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也是在強調精實靈活的觀念。你到治大國還能像烹小鮮一樣,這樣的靈活度,還正在考驗我們 (華碩) 的企業文化。

老子如是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原文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原文如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以原文前後文和《道德經》前後章來看,這句的確是在講治國之道,也可以引伸為經營企業。再看看幾位名家註釋便更能體會。

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 — 《詩經‧檜‧匪風》毛傳雲

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 《韓非子‧解老》篇

白話的意思是說,烹小魚時不要一直翻攪,越常翻動,魚肉就越容易碎爛;治國也是,主政者應以正道待民,不要經常變(法)來變(法)去,否則民苦,以致民散。

烹小鮮 vs. 炒大鮮

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一書中提到,要我們注意老子用的「烹」這個字。煮過菜、看過食譜或聽過別人講烹調食物這件事情的人應該都知道,「烹」的最高境界是用「文火」( 或稱「細火」,比小火還要小的火 ) 熬燉,比起「炒」或「煎」時用的「武火」( 比大火還要大的火 ) 或「中火」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所謂「慢工出細活」就是這個意思。再不清楚的人,你走一趟夜市並觀察各快炒攤位你就能更明白。

困難還是簡單?

這些道理一點都不難理解,但為什麼做起來卻那麼困難?我能想到的原因之一就是:

沒親自烹過小鮮,怎麼知道如何治國。

因為偷懶,我曾經煮過一鍋滿是魚鱗的黃花魚湯;因為搶快,我曾經煎過一盤魚皮潰爛的白帶魚;因為粗心,我曾經醃過鹹死人不償命的無骨龍利魚片。

我慢慢學習,或能掌握些許方法,也反思在帶領設計專案的工作中,是否因偷懶而不做什麼事、是否因搶快而壓迫各單位的 milestone、是否因粗心而忘了要多溝通。

困難嗎?困難!如果沒有自覺的話。

結束文章後想到

在我讀過一些註釋後,我認為施崇棠董事長的有點過度銓釋「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句話了,因為老子不是在「強調精實靈活」呀。

Similar Pos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