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於《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意思是「想往南走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目標與實際行動正好相反。」近義詞有「背道而馳」。
原文如下:
白話翻譯如下:(我稍加補充對話部分的可讀性)
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其中,「轅」是馬車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軛,用以拖車,「轍」則是馬車行過後車輪壓在路面上的痕跡。這句成語是用來比喻人的目標和實際行動相反。
魏王、季梁與那人
這個故事裡有三個人物,如果要說從他們身上能學到什麼,最明顯的應該是從策士季梁身上可以看見勇氣和智慧,這一點應該能夠理解,但是容易被忽略的反而是「南轅北轍」的那人。
這裡我也不是要說目標和實際行動相反這個成語本身的意涵,我是看見那人的遇到事情的反應,其實在一般企業組織裡很常見。舉兩個例子你一看就能明白:
如果那人的行為模式在今日組織裡的管理者身上…
類型一:自我感覺良好者。這種人會對別人的提問或提醒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為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反而會認為那些出來說話的是來亂的。於是乎,當他們說「吾馬良」、「吾用多」和「吾御者善」時,他真的是覺得有這些就好,至於能不能達成目標,那不是他關心的事。
類型二:裝傻到底者。這種人其實是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行動不匹配的。他們大多是聰明人,或許剛開始不自覺,但旁人一旦指點他們就能發現了。只是在被指出這樣的錯誤時,礙於面子或其他隱藏的意圖,他們決定裝傻到底。俗話說「裝睡的人叫不醒」就是這種人。於是乎,當他們說「吾馬良」、「吾用多」和「吾御者善」時,他們只是想藉由這些議題轉移眾人的焦點罷了。
最後的啟示
對創業者來說,「南轅北轍」那人的啟示是,不要以為自己的資源豐沛 (吾馬良),資金充足 (吾用多),本身或第三方夥伴能力強 (吾御者善) 就不顧旁人的意見,甚至當各項指標都顯示偏離目標時,還不願思考改善或軸轉 (Pivot) 的可能性,那真的就只能離創業目標 (或初衷) 越來越遠了。
對想為組織引入新流程、重塑企業文化或領導組織變革的人來說,時常檢視目標和作法是否能匹配 (Alignment) 是非常必要的工作,甚至是最重要的工作。因為沒有 (正常) 人會想要浪費時間做無謂工,是吧!
好吧… 自我感覺良好者和裝傻到底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