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說我是在企業裡的偽人類學家,因為我模仿使用了敘事性描述 (Narritive Description) 的方法去整理研究報告,又在要不要去杭州開一間法式牛排館的討論中稍微談及「大數據」技術和「厚數據」研究的差異。如果你對「人類學研究方法如何應用在企業經營」這個主題有興趣,我推薦《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和《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如果已經在這一個領域的工作者,這裡我再推薦一本書:《哈佛寫作課》。
本篇文章,我不是在寫書摘,也不是要告訴你寫出好故事的七大原則、十五個步驟;而是當我在第一章讀到 1988 年普立茲新聞專題寫作類得獎者 Jacqui Banaszynski 的描述時,不由得會心一笑,然後立刻讀出來給旁邊的人聽,熱切地分享,我才知道,原來應用敘事性寫作和我的研究工作日如此的雷同。
以下我就是那些讓我心有戚戚焉的部分,我將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譯一同呈現:
不是自說自話,不要和自己寫的故事談戀愛
Narrative about serious subjects might not be a popular craft, but it’s essential. Without the telling, well-reported detail, the narrative form is an empty seduction. It’s us listening to ourselves talk,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sound of our own voices.
對於嚴肅的主題來說,用敘事性的寫法來處理它們,未必是個流行的手法,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那些能夠說明的、能夠被很好地挖掘到的細節,那麼所謂的「敘事」寫作形式也就不過是一種空洞的誘惑罷了。只不過是自說自話,沉溺於自己所說出來的而已。
有時候研究的資料不夠充分,無論是為了要交差,或是天性使然,研究員會在彙整研究報告時,把自己「想像」的對話、場景和故事「塞進」研究對象的脈絡,以致於摻了雜質,不是忠實地呈現原貌。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研究員講著講著、寫著寫著,到最後自己也相信這就是研究對象的真實狀況,分不出真偽、扭曲事實時,整個研究結果不但沒有達到目標、甚至可以說對研究主題毫無正面價值,反而有害。
兩套技巧,收放自如。先放手
How do you find those telling details, the earned facts, and then convey them? It involves two opposite sets of skills. While reporting, you must lose control so you can accumulate the facts. While writing, you must exert maniacal control over those facts.
那麼,如何找到那些具有說服力的細節、那些必須挖掘才能獲得的事實,然後傳達出去呢?這裡面有兩套相互對立的技巧。在採訪的時候,你必須放棄「控制」,這樣你才可能積累起事實;在寫作的時候,你又必須瘋狂地控制這些事實。
我看過太多研究員在各種訪談場合裡,試圖去「控制」或「操弄」研究對象的思考路徑。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無意不自覺的。例如,
記者攔訪:如果 ( 假設前提) 衛生紙漲價很多,請問你會不會去買衛生紙?
答:我不覺得會漲很多啊?
問:所以我是說「如果」。
答:嗯,如果漲很多,當然就會去買啊。
問:那如果大家都去搶,然後你可能會搶不到那怎麼辦?
答:那就趕快去搶啊。
結論是:衛生紙漲很多,民眾會選擇去搶購。
但這是事實嗎?
採訪時必須放棄控制權,對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混沌、凌亂景況的人來說是一大挑戰。就像是失速的自由落體,那種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安全嗎),必須花多少時間才能有結果 (落地) 的疑慮,迫使研究員採取自以為是的「一點點的控制」。而這就可能造成現況的失真。
至於寫作,則需要完全相反的技巧。下面來詳細說說。
再控制,讓事實自然編織成網,自我呈現
You begin by being laid-back and hanging out. Talk the great inhale so that when you exhale, you will have among your notebooks that detail that conveys so much, so economically. Weave that detail into the wrap and weft of your hard facts.
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你得放輕鬆、悠悠閒一點。你要深深地吸氣,以致於當你開始呼氣的時候,那些散落在你的筆記本裡的各種細節,已經能夠以一種非常經濟有效的、非常豐富連結的方式傳達出來。此時,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細節編織成網,其中的縱橫經緯都是你所呈現真正的事實。
我是用紙和筆做筆記和各式紀錄的筆記狂,甚至曾經拿來當作匯報工具,因此我非常知道散落在各紙張之間的訊息是多麼難以匯整出一條一條有論據的敘述。
但是,當我看到這段文字時,我立刻想到:其實每當我在整理最後的研究報告時,我腦海裡其實是滿佈研究對象說過的話、做過的動作、提出的觀點、他們和其他人的互動,有文字、有靜態的圖像,甚至有動畫。
我立刻看見那些原本零散的片段,在我腦袋中彷彿是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絲連結著,一旦鎖定主題,那些細絲就把各種資料聚攏起來,成為一區塊一區塊的的模式。遠觀之,即為一片訊息之網。
結論
讀到一位大師級前輩的文字,我那說不清楚的行為模式瞬間被解密開來,著實有一種淋漓暢快之感。而這當中也包含這幾年研究方法的總結。
三個重點:
- 採訪時要放手,別控制、別操弄,這樣才能累積事實。
- 寫作時要讓已經吸收的內容自然呈現連結,控制是必要的。
- 別摻了自己的想像進入研究對象的脈絡,避免和研究成果談一場自嗨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