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首歌,看用戶研究的基本元素
我設計過很多不同團體的設計思考工作坊,每次工作坊結束前的回顧與分享,參與者常常會提到 Go Out Of the Building 這一段給他們的衝擊。以體驗設計思考流程的目的而言,我覺得很棒,但我也提醒他們平日就要學習提高敏感度,察覺身邊正在發生的人事物。
我設計過很多不同團體的設計思考工作坊,每次工作坊結束前的回顧與分享,參與者常常會提到 Go Out Of the Building 這一段給他們的衝擊。以體驗設計思考流程的目的而言,我覺得很棒,但我也提醒他們平日就要學習提高敏感度,察覺身邊正在發生的人事物。
Without good empathy works, you’re just got a slightly above average heart-rated brainstorming session.
沒有同理心研究支持的腦力激蕩工作坊,最後的結果只是一場熱鬧有趣的活動罷了。
用戶能夠說出他的問題,但是心裡想的可能是有另一個盤算,如果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去多發掘那另一面,單是滿足用戶「說」出來的問題,那永遠觸不到用戶那隱藏版的需求。所以:研究員,你一定要假設用戶另有一個盤算,只是他們沒說出來而已;設計師,你一定不要滿足於最先被說出來的那個問題,你的第一版設計通常是碰不到真正的用戶需求。
有些人以為:只要在岸邊觀看對岸的人在做的事,認真地看、努力地看,然後就瞭解他們;或看一堆數據報告、用戶行為研究報告,然後就瞭解那個人群。事情可沒那麼簡單。對那些坐在辦公室邊喝咖啡邊想行銷策略、在優雅的空間裡規劃著產品設計的人們,「想打進市場,但你真的瞭解他們嗎?」我是說你,不是你的請來的行銷公司或設計顧問公司。
一則報導 Facebook 被英國青少年拋棄的文章,引發我對資料來源的好奇,追查下去,才發現裡面大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