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nc.com 上讀到 TwitterCounter 和 The Next Web 創辦人 Boris Veldhuijzen van Zanten 提醒演講者 10 句不可說的話,我立刻想到自己最近還是犯了些其中的錯誤。以下 10 條我不逐一說明,請自行研讀比對:
- 我正在調時差/我很累/我昨晚喝多了 (I’m jet-lagged/tired/hungover.)
- 你聽得到我嗎?喔,可以喔 (Can you hear me? Yes you can!)
- 燈光太強了,我看不到你們 (I can’t see you because the lights are too bright.)
- 我等一下會提到那個議題 (I’ll get back to that later.)
- 這一行字你看得到嗎? (Can you read this?)
- 讓我為你讀一下這一段 (Let me read this out loud for you.)
- 關閉你的電腦、手機和平版 (Shut off your phone/laptop/tablet.)
- 喔,對了,你不需要拍照或忙著寫,結束後我會放上網站 (You don’t need to write anything down or take photos; the presentation will be online later.)
-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Let me answer that question.)
- 我會儘量簡潔 (I’ll keep it short.)
說點我犯的錯誤:
打預防針找藉口
no.1 「等下發現有些詞兒簡體繁體不一樣,請多包含!」
簡報不好全用英文,又怕聽眾不知道我寫的繁體的意思,所以我想一開始先打個預防針。但我知道,真正專業的講師應該做好功課,知道那些用字上的差異,並在製作簡報時就事先修正,而不是現場取巧。
當然說話用語上會有不同,但寫下的文字可以避免就儘量避免。
最後忘了
no.4 「OK,你這問題很好,我等一下會提到這一點。」
我有時候會這樣回應中間就提問的參與者,但最後也經常忘記要在後面把前面那個提問連結在一起講。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當聽眾有問題正好切中我後面準備要講的議題時,在當下那個主題找到機會點過去後面,把問題一次解決。除非以下兩種狀況不適宜這麼做:
a. 內容不是一對一點對點的跳,而是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b. 對內容不熟悉,一知半解,思考一跳躍自己就亂掉,更不用說要解釋什麼。
得了說服力但失去重點
no.6 「這個定義是…」
為了增加說服力和公信力,有時我會引用 (quote) 某位專家講的整段話,特別是在解釋某些重要概念或名詞時,然後讀出來。我認為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我發現每次我都要在讀完之後再摘取一些關鍵字,提醒聽眾,因為從他們一臉茫然的表情我知道他們沒聽懂。那麼,既然要提示關鍵字,何不在簡報上直接寫上去呢!
只能說,有時我想太多寫太多,結果卻沒人記得那一串文字到底要表達什麼。
限制參與者的自由
no.8 「你不需要拍啦,我會放在網站上!」
聽眾對著投影幕拍照有兩個原因:
a. 他覺得「這頁有用,留下來好好研究」;
b. 他覺得「這頁好像有用,但實在太複雜,先拍了再說。」
聽眾想多瞭解是好事,把簡報放上網站公開是好事,但如果我公開地限制聽眾的行動自由,就違反我自己的原則:「參與者可以做任何事。」
最後的提醒
我深信:學員在課堂上不專心打瞌睡吃東西上網,都是講師的責任,但專業的講師不是當面制止或斥喝,而是用其他方法扭轉局面,甚至在平日就要多做練習。
作為引導師和講師,我對工作坊和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成果負責;參與者或聽眾為他們的學習態度負責。我可以陪著他們改變學習態度,但那需要花時間,而且是很長的時間。
我願意,他們願意嗎?抑或他們願意,我的生命有這樣時間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