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學生們提問:「願景」是什麼,我把我解釋的部分摘錄出來,希望不是只給對岸商學院同學們有幫助,各位也能參考參考:
我用的是 3+1 句話:
我們是﹍﹍﹍(誰)
我們幫助﹍﹍(誰)
用﹍﹍(什麼方法)
→ (所以我們能夠) ﹍﹍﹍﹍﹍
今天早上學生們提問:「願景」是什麼,我把我解釋的部分摘錄出來,希望不是只給對岸商學院同學們有幫助,各位也能參考參考:
我用的是 3+1 句話:
我們是﹍﹍﹍(誰)
我們幫助﹍﹍(誰)
用﹍﹍(什麼方法)
→ (所以我們能夠) ﹍﹍﹍﹍﹍
以樂高來說,Inspire and develop the builders of tomorrow 是最後一句,是願景,但前三句就必須要能說明並支撐這個願景實現。
我把「願景」當作「北極星」,指引旅程方向,其他是旅程中的行囊,幫助我到達那地方的工具和方法。
如果別人問我,我要去哪裡,我會把願景告訴他。
但如果有需要,我會把行囊打開,給他看看裡邊都有什麼。
常識的兩個限制:1. 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2. 忽視事件的重要性。
突破常識限制的應對方法:1:運用情景規劃;2:挑戰自己的假設;3:尋求不同觀點;4:培養彈性和適應力;5:敏銳於意外的機緣。
You stand to learn the most when the probability of the expected outcome is 50%, i.e. you don’t know what to expect.
什麼時候學習效果最好?就是當你預期結果的可能性只有 50% 時。也就是,當你不知道要預期什麼的時候。
幼兒園傳來「加油、加油」和「漏油、漏油」的呼喊聲。應該是趁著有陽光的日…
跟著王一郎老師在南澳武塔的慢學院體驗山林瀑布大海自然之美,也感受到人與…
「知先行後」是常態,尤其是越複雜、越不瞭解的主題,越需要在行動前瞭解狀況。
但企業往往以沒有足夠的資源 (時間、金錢和人力) 為由,在不甚瞭解時就開始採取行動,有時候會「賓果」「正中紅心」,更多時候卻是「白費功夫」「打水漂」。即便如此,也要能做到「行先知後」,不要只行動而忽略檢討行動的成敗。
如果當下的限制條件更多,採用「邊知邊行」也是一種方法,知與行頻繁地對焦,確保方向趨近一致。
如果是限制條件多,參與方也多,那麼採取「行先知輔」(臺北體育館品牌空間再設計案的經驗) 也是可以的。
實務上總歸一句話:「知行合一」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若力有未逮,「知先行後」、「行先知後」或「行先知輔」都是可行的,保持彈性向前行。
買了九本書,週末讀完了一本:《勇氣,在山盡頭》。 這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