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
從朋友的 Facebook 看到一個標題為「5 分鐘早餐食譜」的影片,想到做早餐已經做到腦力枯竭,何不試試看—反正食材都有。於是我選了影片中 4:15 的那一個食譜 (影片在文章最後),除了洋蔥和火腿之外,三色彩椒、鮮雞蛋、德國脆皮吐司和起司全都備齊。
心裡想著影片中的步驟和最後成品的樣子,滿心期待地開工。
影片中的成品
開工
我的第一步就和影片不一樣了。
第一步:洗彩椒
影片的第一步不是洗彩椒,但不洗能下鍋去炒嗎?當然不行,所以我必須先清洗。
第二步:清理彩椒籽
彩椒切丁,好看有好吃,但總要有人去清理裡面的彩椒籽吧。
5 分鐘之後
然後,5 分鐘了,我還在彩椒切丁,「一片一片的不行,要成方塊丁狀,」我想,「影片也是切丁。」
5 分鐘之後,我還沒打蛋,也還沒挖空吐司。
到底,是相信 5 分鐘早餐上桌的傻子呆 ?還是欺騙 5 分鐘早餐上桌的文案壞 ?
是我笨不是他壞
我想到《後真相時代 》書裡寫的,
There ar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To put the old saying another way, there is usually more than one #truth to be drawn from any set of facts. We learn this from an early age: every junior debater and errant schoolchild knows how to pick the truths that best support their case. In many case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genuinely–perhaps even equally–legitimate ways of describing a person, event, thing or policy. 每一個故事都有許多面,換個說法就是,「任何一組 事實 都可以推論出不只一個 真相 」。我們在小小年紀就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初階辯士或犯錯的學生都知道,要選擇對自己的處境最有利的真相。在許多情況下,有各式各樣真誠的(甚至也許是同樣真實的)正當方式,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或一項政策。
I call them ‘competing truths ’. 我把那些說法稱為「矛盾真相 」。
誰的 5 分鐘?
「5 分鐘早餐上桌」是真的嗎?
是真的,只要有人把食材都是先準備好,不用 奧利佛 親臨現場,我也能快速上菜。但難就難在事前的預備工作是需要花時間的。
《後真相時代 》又寫到:
People make plenty of statements that are not based in fact yet are nevertheless not falsehoods or lies. We talk about whether something is good or desirable, or how much it is worth. These are often subjective judgements, but we treat them like truths and might be inclined to argue with anyone who told us they were not true–at least for us. 人們做出的許多陳述既不是基於事實,也不見得是錯誤或謊言。 我們會談論某件事物好或不好、想不想要,或值不值得, 這些通常都是主觀判斷, 但,我們認為它們是真相, 而且,我們可能會與任何認為它們不是事實的人爭論— 因為,至少,它們對我們來說是真相。
總結
「5 分鐘早餐上桌」的真相是:看你要切哪一段來說。去掉預備食材的時間,單從蛋液倒入熱鍋開始計算,5分鐘擺盤上菜不是難事。
所以,文案沒有騙我,他只是選擇了他的定義、他的流程、他的認知。只能說我太天真,相信他的「矛盾真相 (competing truths’)」就是我的真相。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