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工具真的很神,但 Token 限制卻很現實。
當我開始正式進入開發流程、每天使用 Bolt、Lovable、V0 等平台與 AI 對話時,第一個碰到的問題不是功能太難,而是:免費額度快用完了。
第一次發現 Bolt 每天限制 150K Tokens 的時候,我還覺得:「哇,很多耶。」結果一進入實作,不到三輪完整對話,Token 就已經用掉三分之一。到了第四輪,它直接罷工:「Token 已達上限,請明天再來。」
免費是甜頭,也是壓力源
每天早上我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看 Token 有沒有刷新。
如果成功刷新,我就像打到補血包一樣充滿幹勁:「今天可以再試四次!」
如果還沒更新,或是前一天卡關導致今天沒方向,我就會陷入一種奇怪的焦慮感:「今天不能浪費 Token… 一定要做點什麼才行!」
這讓我開始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我該怎麼用最小的資源,創造最大的進展?」
這不只是 Token 的管理問題,這其實也是我人生經常遇到的選擇課題。
我沒有團隊、沒有資金、沒有充裕的時間。唯一擁有的,是這些不值錢的碎片時間、一點點 Token,以及一種很不服輸的倔強。
刷卡,還是不刷?
過程中,我卡在「要不要付錢」這件事好多次。你知道的,中年人買東西的思考邏輯永遠是:「值不值得?划不划算?會不會只用一次?」
Bolt 一直跳出訂閱提醒,我心裡一直在想:「我又不是要創業,只是做個 Demo,有必要花錢嗎?」
結果第三天,我就撐不住了。
不是因為要升級才能用到更強大的 AI 功能,而是卡住停滯不前的進度讓我受不了。
我腦中開始出現這樣的對話:
- 「這流程跑不通,是不是要再請 ChatGPT 幫我調一版邏輯?」
- 「可是 Bolt 只剩兩次 Token,要不要等明天?」
- 「不行啊,現在腦袋有畫面,明天就忘了,要馬上試!」
最後我說服自己:
「AI 時代,投資自己,是最划算的事。」
於是,卡就刷下去了。
那一刻,我不是花錢,是上場了
刷下去的那一刻,我有一種鬆一口氣的感覺。因為我知道,我終於
從「玩票」轉為「上場」。
開始付費後,我反而變得更專注、更有效率。我不再隨便亂丟問題,而是開始思考:
- 問問題前,先理清邏輯;
- Prompt 寫好再送,不再「丟草稿」;
- 善用平台的 Enhance Prompt 功能;
- 開始學習看懂 AI 的程式邏輯與步驟。
其實這些,才是我過去寫程式時應該有的基本功。原來,是「有限」讓我回到「用心」。
起初亂試,開始投資之後我專心了
你可能以為花錢會讓人鬆懈,但對我來說,剛好相反。付出讓我更清楚:這是我選擇的路,我要走好它。
那晚,我測試到凌晨,結果前端又收不到資料。我不甘心,再試兩次還是錯,內心一直糾結:「是不是今天又白白浪費掉一堆 Token?」
我站起來走進廚房倒水,站在流理台前時,突然想到:
「我不是在省 Token,我是在砍掉自己的希望。」
如果今天我還相信有可能解出來,那就值得再丟一次 Token。
我發現,真正該問的不是「資源夠不夠」、「我還剩多少資源」這類問題,而是:
「我,還有那個信心再試一輪嗎?」
升級,真的不是電影畫面
我們總以為「升級」會像動畫一樣,有光、有音樂、有熱血背景。但現實是,升級往往發生在凌晨兩點:腦袋快炸、Token 快見底、你卻還坐在那裡;面對一個明明已經改過三次還是跑不通的 Webhook;一行一行重新比對格式與參數。
你很冷靜,也很固執。你知道,它還可以更好。
限制不是阻礙,而是方向
這段期間我學到最深的,不是哪個技術,而是:
「限制,並不是阻礙,而是提醒我回到核心。」
「每一次限制,都像在問我:你真的還想繼續嗎?」
而我給出的回答,是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再來一次」的那顆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