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決賽當天到了。我帶著兩台電腦、一條延長線,還有一顆差點沒炸掉的心臟上場。
決賽現場很多攝影機,很多此起彼落的歡呼聲,但都我無關,這我人生中一次的「個人出征」。
左邊那組是三個工程師加一個 PM,前方那組搬來 50 吋大螢幕和一堆展示道具,四周一整圈的易拉展看得人眼花撩亂。
而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能跑起來的 Web App 原型,和一條我自己才知道多難鋪的技術流程。
我的裝備很寒酸,但我站上了場
我擺好筆電,插上電源,打開頁面,測試一次,一切正常。我鬆了一口氣。不是因為我有自信,而是因為:「至少它會動。」
輪到我上場 Demo,那一刻,我其實很平靜。沒有彩排、沒有稿,但我心裡很清楚,我要說什麼。
展示流程清楚明白:
輸入 Prompt → 前端 UI 顯示 → 後端處理資料 → 儲存紀錄 → 回傳結果。
舞台不是驗收,而是證明「我來過」
四位評審輪流提問,有人問 Git 版本控制怎麼做 (我還一度搞不太懂他是問什麼),有人問商業模式,有人問客製化規劃,也有人問未來的擴充性。除了 Git 那題我腦袋轉了一下外,其他我都如實回答。
我沒有包裝,也沒有吹牛。因為我知道,我能交出這個原型,本身就是成果。
結果公布時,我沒有得獎。不是前三,也沒有佳作。
老實說,心裡難免有些失落。但那感覺,很短,很快就被一個清晰的想法取代:
「我不是來比輸贏的,我是來確認自己還能不能站上場。」
入圍不是安慰,而是資格
離開世貿會場,走到莊敬路和信義路口的紅綠燈前,我看著胸前的參賽證,腦中浮現一句話:
「入圍就是得獎。」
這不是那種沒得名的安慰話,而是我真心認同這句話。因為能入圍,代表我有資格參加;能上場,代表我跨過了最難的一道關卡:「開始」和「完成」。
我從這場比賽帶走的,不是獎狀、也不是關注,而是一種對自己的重新認可:
- 我不是過時的老工程師;
- 我不是只能空想的設計人;
- 我做得到,而且 — 下次,我會做得更好。
這,就是我給自己的獎。
這場比賽,我不是來贏別人的
這場比賽,我沒得獎。但我贏了一場非常難贏的對手:我,自己。
我證明了一件事:
不會,也可以開始;從零,也能完成。
這不是什麼逆轉人生的爽劇,也不是勵志到爆的傳奇故事。這是一個普通人,用十天的決心,拼出來的真實。
Demo Day 過去了,但我的升級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