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量化 (Quantify Self) 告訴我們的四類數據

自我量化 (Quantify Self) 告訴我們的四類數據

繼上一次我談到穿戴式設備使用模型後,這一次我想談談這些智慧型裝置 (或物聯網設備) 到底提供 (或收集了) 哪些數據。我分成四類:[How long]、[How many/much]、[How often] 和 [How good]。價值不在數據本身,在於數據回答了哪些問題、且答案是什麼、用戶最後改變行為了沒。

為什麼人們的穿戴式設備用不久?

為什麼人們的穿戴式設備用不久?

2014 年應該算是穿戴式設備火熱的一年,但是這些設備極度容易被棄用。為此我提出「穿戴式設備的使用模型」以解釋「被棄用」的原因,有四階段:一、Known:所提供的數據通常是用戶已知的數據。二、To Know More:提供更多更豐富更詳細的數據。三、To Learn:想知道這些數據能夠怎麼用,能夠帶出什麼價值,用戶必須學習。四、To Change:有了知識,想變得更好就必須改變行為。關鍵在於用戶是否能跨越 To Know More 到 To Learn 的鴻溝。

地鐵人生—地鐵裡的大布袋

地鐵人生—地鐵裡的大布袋

我背對著這名男子,想著他和電話那頭那個人的對話,想著他那個大布袋裡的東西,有點感傷,心情有點被觸動。西二旗地鐵站到了,車廂門打開,一股冷空氣灌進來,我低著頭走出車廂,沒再回頭,但我知道那名男子會繼續坐這班地鐵到他的下一個項目目的地去,帶著他的皮箱,和那個大布袋。

三間公司的三個小故事:有情、在乎、來得及

三間公司的三個小故事:有情、在乎、來得及

這是關於「有情」、「在乎」和「來得及」的三個故事,我在其中學到:一、親朋好友只要能夠聚在一起,就抓住機會,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時間;二、學習在乎身邊的人,以誠相待,以禮相親;三、除了自己的工作,一定還有看似不相關的人和事情我們可以貢獻能力的地方。一句話總結就是:因為有情,所以在乎,所在來得及的時候,做你能做的事。

向福爾摩斯學設計研究 (一)

向福爾摩斯學設計研究 (一)

先從三個故事開始,從大偵探福爾摩斯的辦案過程學習設計研究。我發現,除了那些非常人所能的記憶力之外,觀察力、連結力、直覺力、推論力和假設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與鍛鍊的。他以極其簡單的方式開始:用看的、用聞的 (smell) 、用聽的 (listen)、用摸的 (touch) 和用嚐的 (taste)。以觀察為基礎出發點,再逐步擴展其他能力。

搭地鐵的功夫
|

搭地鐵的功夫

準備上地鐵車廂前,你要有美式足球員的衝勁;剛進車廂時,你正背腹受敵,但還是要挺住,保護你的包;站定後到下車前一站之间:運用軟骨功找到位置站好,像海綿一般入定;最後一站 (戰):確認目標勇往直前,別忘了,每一次車門打門就是一次的衝撞,外面那些要上車的人們,每一個都和你一樣,能打美式足球也能使出軟骨功。

讓大組織裡的小團隊以創業者角度思考
|

讓大組織裡的小團隊以創業者角度思考

既使只是一個人數少少規模小小的產品團隊,一旦把它放到龐大的組織體系中,難免會沾染上一些名門大戶的官僚氣息。要讓大組織裡的小團隊以創業者角度思考,試試以下四個方法:不要浪費時間、假設為先,實驗隨後、憑感覺走下一步、發佈實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