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PO 人工智慧研究報告】之一:吳恩達的人工智慧轉型建議 (附下載)
吳恩達觀點:人工智慧已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並且將繼續推動企業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轉型。
三個行動建議:一、建立更多的合作夥伴關係;二、持續推動免費且開放的人工智慧知識與資源;三、多方增進對人工智慧的理解。
最後以一個實際案例說明。
吳恩達觀點:人工智慧已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並且將繼續推動企業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轉型。
三個行動建議:一、建立更多的合作夥伴關係;二、持續推動免費且開放的人工智慧知識與資源;三、多方增進對人工智慧的理解。
最後以一個實際案例說明。
本文由美國 FTC 調查 TicTok (抖音) 非法蒐集兒童個資事件的案外案,看到兩個對企業的提醒:(一)、你不知道用你產品的人真正的模樣;(二)、你以為正常的事,使用者反而覺得荒謬。別錯過內文中網友對 TikTok 的反饋。
想成功,訂目標很重要,但比目標更重要的是習慣,因為目標是靠外在動機驅動,習慣養成是內在自我驅動。讓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的是習慣而不是目標。因此,我用 IFTTT 來做實驗,來塑造一些我想要達成目標的好習慣。
這不是一篇教你儲蓄的文章,雖然你可以用這些方法達到目的,但我想從這些方法中探索行為式設計的可能性。本文提出的三個小秘訣和秘訣之後的練習,值得每一個想改變現狀的人參考。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完成某一個艱難挑戰的專案、舉辦某一個大受好評的…
AARP發佈了老年人科技趨勢報告 (2019)。並且附上詳細的問卷和數…
最近「共識」一詞很熱門,但,到底什麼是共識,似乎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
在面對新經濟的挑戰時,過去經驗法則、過去成功經驗已經無法確保未來的存活,唯有企業與個人的「邏輯思考」能力才是決定存活與失落的關鍵。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就缺少了能夠解決問題的思考路徑。大前研一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思考路徑」。
本文概述了大前研一的思考路徑。
從經濟學觀點、行銷學觀點和用戶研究觀點看「需要 (Need)」和「想要 (Want)」的差異。文中有淺顯易懂子說明,還有一個關於優衣庫和無印良品對比的實際案例。
台北市的 1,500 元敬老金成為選舉議題,用秉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來解釋部分老年人對敬老金的態度,便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氣得跳腳。想一想:
一、一旦某樣事物讓你感到擁有,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就會開始提升,激發你做出不同的行為。
二、相對於手上沒有的人,當人開始擁有某件事物的時候,馬上會在心中提高該事物的價值。
三、雖然尚未擁有某樣物品,但是這種想像的所有權,激勵人們為他們想像的天賦權利挺身奮戰。
今日所處的環境越來越複雜,日後也不會更簡單,更無法預測。能分出高下優劣的關鍵,就是面對危機挑戰的應變能力,我謂之敏捷力,對個人、對企業皆是如此。
高階經理人平日面對大量的產品相關資料,他們對市佔率、不同市場的銷售狀況、數百種不同商品的毛利等等都瞭若指掌,但那些資料都是把焦點放在顧客和產品上,而不是產品是否能幫助顧客達成任務。就連衡量顧客滿意度的指標,也只是顯示顧客是否對產品感到滿意,並未告知產品如何能讓顧客的任務做得更好,偏偏多數公司都是以那種方式追蹤及衡量成效。
商學院的學生來求教,促使我快速搜尋並閱讀了【活動理論】,手寫一頁說明。…
本文提出的模型與架構,探討〈數據驅動人工智慧時代下的使用者研究〉主題。首先從回答兩個問題開始。
問題一: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使用者研究嗎?問題二:大數據分析就是使用者研究嗎?答案當然都是需要,但為什麼呢?詳見本文論述。
從捷運車廂出來的,先是一個身材過於豐腴、動作遲緩的女生,後面一位看起來是她母親的中年婦女,肩上有個背包,一隻手勾著另一袋,一隻手扶著那個女生。
當我們感到害怕、被時間壓力逼迫著,且想到最糟糕的景況時,我們就極有可能做出愚蠢的決定。我們的分析能力會被快速決策和立即行動的衝動所淹沒。羅斯林說:「急迫感、恐懼感和一心一意考慮病情大爆發的風險,我無法透徹地思考。在這匆忙之中,我做了可怕的事情。」
對於倚靠即興和敏捷心法的工作者,必須在上舞台 (球場) 前,不斷練習。不是去背劇本,因為真實職場 (球場) 沒有如你所願的劇本,只有不斷地練習、反思、修正,然後繼續練習,讓這些練習真正地進入到肌肉記憶 (肌肉影響大腦) 那樣,在開始最後倒數計時,或許還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下一步,但因為這些肌肉記憶,一旦到了那個環境,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為了達到目標 (I am a serious musician),我應該先委曲求全,向著目標迂迴前進 (Play as a piano man if needed),還是應該心無旁騖、戴著鋼盔向前衝?至於 Sab,他是讓自己能先生存下來,然後伺機尋求機會再奮起。
在公司這麼多年,績效表現一直名列前茅,人際關係更是面面俱到,人見人愛,經理這個位置早就非你莫屬,無奈,升遷的總不是你。
想突破,各領域專家的建議都派不上用場,似乎再怎麼努力都找不到出路。
這裡有答案,來聽聽天控局 (CONTROL) 局長怎麼說。
「跳蚤效應」和「濕猴理論」是兩個經常被引用被講解的「實驗」,但這是真的實驗結果嗎?或,那只是寓言故事呢?我不是要對喜歡喝心靈雞湯和勵志小品的人潑冷水,但我更建議去追求真相,至少要瞭解事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