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門僮之道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經理 Gustave 教導當時應徵當大廳門僮的 Zero 的「門僮之道」:門僮是無形隱藏的,但隨傳隨到;門僮記得人們討厭什麼;門僮預測客人會想要什麼,甚至客人自己都還沒意識到他自己需要;更重要的是,門僮會十二萬分地小心不犯錯;我們的客人知道他們那些不太體面的秘密,最後都會跟著我們進棺材。這正是服務業。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經理 Gustave 教導當時應徵當大廳門僮的 Zero 的「門僮之道」:門僮是無形隱藏的,但隨傳隨到;門僮記得人們討厭什麼;門僮預測客人會想要什麼,甚至客人自己都還沒意識到他自己需要;更重要的是,門僮會十二萬分地小心不犯錯;我們的客人知道他們那些不太體面的秘密,最後都會跟著我們進棺材。這正是服務業。
應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服務設計與體驗策略學程邀請,分享《服務設計中的精益思維》主題。我節錄出重要的投影片並加以說明。有精實思維和服務設計的核心思維、有北京地鐵和 Amazon 的案例、有精實原則和服務設計工具概述。
上周末应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服务设计与体验策略学程之邀,分享《服务设计…
繼上一次我談到穿戴式設備使用模型後,這一次我想談談這些智慧型裝置 (或物聯網設備) 到底提供 (或收集了) 哪些數據。我分成四類:[How long]、[How many/much]、[How often] 和 [How good]。價值不在數據本身,在於數據回答了哪些問題、且答案是什麼、用戶最後改變行為了沒。
2014 年應該算是穿戴式設備火熱的一年,但是這些設備極度容易被棄用。為此我提出「穿戴式設備的使用模型」以解釋「被棄用」的原因,有四階段:一、Known:所提供的數據通常是用戶已知的數據。二、To Know More:提供更多更豐富更詳細的數據。三、To Learn:想知道這些數據能夠怎麼用,能夠帶出什麼價值,用戶必須學習。四、To Change:有了知識,想變得更好就必須改變行為。關鍵在於用戶是否能跨越 To Know More 到 To Learn 的鴻溝。
我喜歡「寫筆記」,除了用 SuperNote Pro 寫出圖文並茂的電子筆記之外,我更享受那種真真實實用紙和筆寫出來的筆記,也讓朋友同事拍照或拿去複印,今天的這一份也不例外。
Get your content shared. The more your content is shared, the more people see it and connect with you and your company.
讓你 (的內容) 容易被分享出去。越多人分享就越多人看見,也越能跟你互動。
It’s not your developers slow…
先從三個故事開始,從大偵探福爾摩斯的辦案過程學習設計研究。我發現,除了那些非常人所能的記憶力之外,觀察力、連結力、直覺力、推論力和假設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與鍛鍊的。他以極其簡單的方式開始:用看的、用聞的 (smell) 、用聽的 (listen)、用摸的 (touch) 和用嚐的 (taste)。以觀察為基礎出發點,再逐步擴展其他能力。
Relieving people’s embarrassment is a good business.
化解人們的尷尬是門好生意。
我設計過很多不同團體的設計思考工作坊,每次工作坊結束前的回顧與分享,參與者常常會提到 Go Out Of the Building 這一段給他們的衝擊。以體驗設計思考流程的目的而言,我覺得很棒,但我也提醒他們平日就要學習提高敏感度,察覺身邊正在發生的人事物。
Without good empathy works, you’re just got a slightly above average heart-rated brainstorming session.
沒有同理心研究支持的腦力激蕩工作坊,最後的結果只是一場熱鬧有趣的活動罷了。
76 位學生針對 Design Thinking 的五個設計階段 (Empathy 同理 → Define 定義 → Ideate 發想 → Prototype 原型 → Test 測試) 分別寫出一段話,並從中分析萃取出四個關鍵字:Users(用戶)、Ideas(點子)、Needs(需求)、Solutions(解決方案)。
既使只是一個人數少少規模小小的產品團隊,一旦把它放到龐大的組織體系中,難免會沾染上一些名門大戶的官僚氣息。要讓大組織裡的小團隊以創業者角度思考,試試以下四個方法:不要浪費時間、假設為先,實驗隨後、憑感覺走下一步、發佈實驗成果。
今天上午有一場分享,就用這個免費的網上簡報製作與播放吧!還可以輸出成 …
粉絲,不會跟你計較那麼多,差一點點沒關係。就當是挺你的;他們在意互動的過程。他們觀察你的一言一行,發現你的缺點會當面跟你説;他們在你遇到困難時,願意給你時間改正,甚至跟你共度難關,幫你決問題;在你犯錯的時候,他們要的是真心誠意的道歉。如果你把他們當作消費者,跟他們斤斤計較,他們也不會挑剔到讓你好過不到哪去。
情境 ≠ 預測 ≠ 願景。服貿協議的爭論在於搞混這三件事。預測,是從現有的觀點推論出不太令人意外的未來。願景,是一個期望的未來。情境是仔細思考過後,回答以下這兩個的答案:「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如果 … 的話,那情況會如何?」。
所以我懂了,當我說:「我來」的時候,不是因為我聰明、我有能力或我勇敢,這些我都沒有。真正讓我說「我來」的,是因為相信有人願意方下他們自己的身段「支持」我,沒有這些「支持」,「我來」就會變成毫無影響力的莽撞和惹人生厭的驕傲。
一個朋友分享他的創業精力和他現在投資新創公司的一些想法,我加上自己的經驗,有五點給還沒認清自己的創業者。其中不只是新創公司,老牌公司也是一樣:一、沒有覺悟就沒有改變;二、要不斷地找風口;三、找到 (你以為的) 風口,要有勇氣站上去才飛得起來;四、愛自己少一點;五、[創」是個過程,是個狀態。
電梯談話 (elevator pitch) 是快一種快速簡潔的摘要,用以說明人、產品、服務、組織,甚至是價值主張,通常只有 30 到 90 秒的時間。但誰說「電梯談話」只能用說的?透過用精煉的漫畫總結出價值宣言,創業者或專案管理者都能中獲益。無論是什麼方法,都別忘了說個幽默、簡單讓人一眼看懂的故事。
用戶能夠說出他的問題,但是心裡想的可能是有另一個盤算,如果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去多發掘那另一面,單是滿足用戶「說」出來的問題,那永遠觸不到用戶那隱藏版的需求。所以:研究員,你一定要假設用戶另有一個盤算,只是他們沒說出來而已;設計師,你一定不要滿足於最先被說出來的那個問題,你的第一版設計通常是碰不到真正的用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