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透看不清的未來,用情境規劃來思考
情境規劃 (Scenario Planning) 是一種強大且有效的策略思考工具,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幫助企業應對未知的未來。它不追求精準預測未來,而是鼓勵企業構思和適應各種可能性,從而在不確定性中保持靈活性和前瞻性。
情境規劃 (Scenario Planning) 是一種強大且有效的策略思考工具,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幫助企業應對未知的未來。它不追求精準預測未來,而是鼓勵企業構思和適應各種可能性,從而在不確定性中保持靈活性和前瞻性。
陶喆等了 26 年重新詮釋《流沙》,從青澀到成熟。我回顧 2009 年的那個自己,我有羞愧、有心虛、有自責,但這 15 年來,我紮紮實實地用了這些方法做了許多產品和服務,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我現在更像 2023 年的 Reimagined 版本,能夠寬容地面對 2009 的自己。更重要的,這些年的歷練,我有了更寬廣的見識,我能用更溫暖、更絲滑、更圓潤、更豐滿、更成熟的方式面對想要創新變革的團隊。我不會糾結於用什麼方法、流程、規範,一定要有什麼東西或元素才能進行專案,就像《流沙》最後給我的波光粼粼的波浪感,我也學會更柔軟地跟著團隊一起成長。
這一些心得,我想修補 2009 年的魯莽,總結成為 2023 年能幫助你的 Playbook,就像《流沙》一樣。
在創新引導的場合裡,我的經驗是:
雖然每個人說的字詞都一樣,但事實上,每個人真正想的都不一樣。
要整合眾人的思路,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大家「畫出來」。當然,每次都有人扭扭捏捏地說自己不會畫。但是,只要多用一點點創新引導者的權力 (別跟我爭論引導師中立不介入的立場) 推一把,然後花點時間等待參與者動筆,通常效果都會很好。
AI 很熱門,但大部分人認為要入門很難,或許是他們都想到 AI Scientist 這角色吧!其實,如果你是 Domain Expert,擁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找到能合作的 AI Scientist 也很不錯。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於跨技術和商業,為他們搭橋 (Bridge),那從 AI Facilitator 切入也挺不錯的。
YES, AND 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开启了一个让我们能够探索未来的可能性的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多多操练 YES, AND,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那些基础的即兴原则,那么,我们的未来就有无限多的可能,面对 VUCA 的世界,我们将展现更多更大的勇气。
练习即兴,就像做运动,练久了,就会有肌肉记忆。这肌肉记忆会在适当必要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領導者要學習的,不是花時間去克服或戰勝恐懼。
而是學習帶著它上場,學習與它共處,
只不過別讓它成為你行事判斷的核心驅動力。
能跳脫投影片束縛的課程是個好課程;
能邊寫邊整理邊講解的老師是好老師;
能讓人看得懂的又記得住的筆記是好筆記。
人 必須是設計的起點和終點。 我知道很多人看了許會嘀咕:這老調要重談…
從上層 (情境,Scenario Layer) 到下層 (技術,Technology Layer) 需要經過一個萃取 (Extract) 和轉化 (Transform) 的過程,正是我說過的用戶體驗創新流程 (UXIP,User Experience Innovation Process)。這個過程必須讓工程師,設計師,用戶研究員,產品經理,甚至行銷人員和業務員都要一起參與才能成功。
我喜歡在課前一邊優雅地預備各樣裝置,一邊好整以暇地播放著音樂,然后微笑著打開投影片,眼睛掃描到場的學員,相互點頭打招呼,帶著輕鬆的心情開始課程。但一張靠著牆、讓我用屁股對著人的講師預備桌影響了後半段的流程。我該怎麼做呢?
「對話」是什麼?「引導」是什麼?跟「提問」有什麼關係?一場100 分鐘的課程,從「觀‧感‧意行|ORID」這個工具開始,搭配其他幾個框架,用三個練習,快速上手。
一場 100 分鐘的課程,讓我體驗台上講師從平地跌落谷底,再從谷底爬回地面的深刻經歷。
所以,無論做什麼是,不要太糾結一些細節而忽略整體結構。雖然細節裡有魔鬼,但真的讓建築物轟然倒下的,往往都是不家的組織結構。
最近我常常在聽〈我是歌手〉裡的歌,有人問我是不是「迷上」了這個節目,我…
回顧這整個事件,從 Facebook 踏進 YouTube 那刻開始,我和〈我是歌手〉這個節目就發生了關係,而它所做的,就是準備好內容 (Content),透過這些內容和我溝通,吸引我繼續探索。於是,這些歌手原本都不在我的生活雷達範圍裡面,卻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點擊 (Click) 而全跑進我的生活。
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要在企業或組織裡被廣泛應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總要有些像 Bill Borucki 的傻子一般的堅持。如果你的公司有這樣的傻子,你要珍惜這樣的資源,為他開創空間和時間。因為設計思維不是和這個世界比「快」,而是看誰能累積地更厚實 (厚積),看誰能在這樣的基礎上更靈巧地因應變化 (薄發)。
這個工作坊我玩得很開心,參與者也很盡興,我知道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心流 (Flow)」被引導出來,貫穿整個時間和空間。事後回想起來,我不太記得我是怎麼帶領每一個遊戲的。我沒在投影片上寫任何遊戲規則,卻能把每一個細節印記在腦海中,清楚地講解並示範每一個遊戲;我也也太記得遊戲之後的反思是怎麼開始或結束的,只知道我把握 ORID 的對話原則,讓參與者安靜地連結現場所看所聽所學和日常工作或生活的關係。
我认为:好的设计主管必定是个好的设计师,好的设计师必定是个好的引导师。这一次我要分享的就是如何自我锻炼成为一个具备引导能力的设计师和领导者。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即兴 (Improvisation, 简称 improv)。
在这个工作坊中,我会设计多个我锺爱的即兴游戏,从实际参与游戏活动中反思自己在设计、在人际沟通、在团队协作中的模式,进而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应用方法,而不是我来告诉你要做什么。
我設計過很多不同團體的設計思考工作坊,每次工作坊結束前的回顧與分享,參與者常常會提到 Go Out Of the Building 這一段給他們的衝擊。以體驗設計思考流程的目的而言,我覺得很棒,但我也提醒他們平日就要學習提高敏感度,察覺身邊正在發生的人事物。
Without good empathy works, you’re just got a slightly above average heart-rated brainstorming session.
沒有同理心研究支持的腦力激蕩工作坊,最後的結果只是一場熱鬧有趣的活動罷了。
10 句演講者在講台上避免說出口的話,我犯了其中幾點,自我檢討了一遍。
本文講解 Event Charter (活動六宮格) 的使用方法,幫助引導者更好地釐清活動目的和設計流程。六宮格是:Project Objectives、Event Goals、Sponsor、Participants、Preparation 和 Event Sessions,相互關連、彼此支援。
情境 ≠ 預測 ≠ 願景。服貿協議的爭論在於搞混這三件事。預測,是從現有的觀點推論出不太令人意外的未來。願景,是一個期望的未來。情境是仔細思考過後,回答以下這兩個的答案:「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如果 … 的話,那情況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