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產品的設計法則》03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The apparent problem probably isn’t the real problem.
顯而易見的問題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The apparent problem probably isn’t the real problem.
顯而易見的問題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02 You’re always designing within a system.
你永遠是在系統內設計。
01 Design is a physical act.
設計是個實體行動。
在那之後,我經手的「每一個專案」都有設計研究 (design research) 作為前導,用戶研究 (user research) 就是專案流程的標配。而這個必經的流程中,「訪談用戶」(user interview) 就是每次必做的研究活動。所以,「問用戶」是絕對必要的,但不能只是「問用戶」做什麼 (what) 和怎麼做 (how to),更重要的是為什麼 (why) 這麼做。要探索用戶活動的內在與外在動機 (interanl/external motivation)。
只有在瞭解了這些之後,才有機會真正重構設計挑戰 (reframe design challenge)。
陶喆等了 26 年重新詮釋《流沙》,從青澀到成熟。我回顧 2009 年的那個自己,我有羞愧、有心虛、有自責,但這 15 年來,我紮紮實實地用了這些方法做了許多產品和服務,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我現在更像 2023 年的 Reimagined 版本,能夠寬容地面對 2009 的自己。更重要的,這些年的歷練,我有了更寬廣的見識,我能用更溫暖、更絲滑、更圓潤、更豐滿、更成熟的方式面對想要創新變革的團隊。我不會糾結於用什麼方法、流程、規範,一定要有什麼東西或元素才能進行專案,就像《流沙》最後給我的波光粼粼的波浪感,我也學會更柔軟地跟著團隊一起成長。
這一些心得,我想修補 2009 年的魯莽,總結成為 2023 年能幫助你的 Playbook,就像《流沙》一樣。
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己的信心 (演員轉導演),與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決心 (1,500 美元的對賭),迎來了全世界的認同,並且改變了電影公司的商業模式。這是我們所不熟悉的 卓別林,但卻是激勵我們的 卓別林。
「知先行後」是常態,尤其是越複雜、越不瞭解的主題,越需要在行動前瞭解狀況。
但企業往往以沒有足夠的資源 (時間、金錢和人力) 為由,在不甚瞭解時就開始採取行動,有時候會「賓果」「正中紅心」,更多時候卻是「白費功夫」「打水漂」。即便如此,也要能做到「行先知後」,不要只行動而忽略檢討行動的成敗。
如果當下的限制條件更多,採用「邊知邊行」也是一種方法,知與行頻繁地對焦,確保方向趨近一致。
如果是限制條件多,參與方也多,那麼採取「行先知輔」(臺北體育館品牌空間再設計案的經驗) 也是可以的。
實務上總歸一句話:「知行合一」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若力有未逮,「知先行後」、「行先知後」或「行先知輔」都是可行的,保持彈性向前行。
把牧羊人比喻作企業,那這個揶揄玩笑性質的故事的結論會是什麼?
從企業的回覆來說,結論可能是:顧問或諮詢公司所提出的建議或方案,都是企業已知的,而且他們缺乏行業領域知識 (把牧羊犬誤認為羊)。
但真是這樣嗎?
我們周遭實在充斥著許多邏輯錯謬的言論,漸漸我們都習慣了不去思考脈絡,不去辨別事實、觀點、立場或真相,於是我們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好在,想鍛鍊這個能力,隨時開始都有效果。
沒錯,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寫作不為別的,就單是因為「喜歡寫」和「擅長寫」。
渴望破關的眼神總是令旁觀者著迷,也會讓一個人確實慢慢變強。就好比一個人在挑戰魔王的路上撿到雙截棍,使了使,覺得很好用,就下了一個「幹打魔王就是要用雙截棍才氣魄啦」的結論。然後又走了走,看到長槍,撿起了又戳戳看,很驚喜時說出:「雙截棍不對吧?長槍更屌!」繼續走走走,被迴旋標絆倒,若有所思悟到:「是不是… 我一開始先射出迴力鏢,再用長槍跟魔王保持距離纏鬥,中段改用雙截棍近身互拼。魔王打我三下,我至少得甩中他一棍,等到我快被打死時,迴旋標也該飛回來斬中魔王的後頸了吧!」
這是一個美夢,一個能讓 炭治郎 來了就不想走的美夢:全家人都在一起,健健康康,一個都沒有少。
但是他卻沒有停留在夢境裡面。
每一個故事都有許多面,換個說法就是,「任何一組 事實 都可以推論出不只一個 真相」。
有說錯話的經驗嗎?一定有吧。有時候是話才剛剛說出口就知道「慘了,這樣講會惹怒對方!」,但其實有更多時候是講了卻不自知。
「鬼殺隊的柱們這麼強,應該很有創新能力吧!」事實是怎樣呢?該怎麼評量呢?本篇就用《創新者的DNA:5 個技巧,簡單學創新》這本書裡提到的架構來探討。
這是一碗心靈雞湯: 即使是一顆石頭,也能改變水流的方向。 這原本是要說…
現地現物!真相不在辦公室,在現場。
記住 增田宗昭 的提醒:謙卑自我」比「把一件事做成功」還重要!也想到 楊田林 老師要我們這些站上講台的人:老實備課。江湖越老,膽子越小,不是真的害怕什麼,而是知道有更多無法掌握的事情就是會發生,謙卑面對每一次站上講台的機會,才能安全下樁。
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先勇敢丟棄偶包。電影中的 車仁杓 最後是以裸體姿態被救出,雖然他口頭上說不在意,但這個打擊著實讓他消沉了好一陣子。某天,一位導演前來提案,導演說:你知道什麼是復活嗎?就是要先死!
眼中沒有顧客,不去思考如何讓員工懷著雀躍的心情工作,這樣的店首先就不可能吸引顧客上門,在裡面工作的員工也會不開心。過往的成功經驗,很容易讓人忽略這些基本的事,二號店失敗的機率才會那麼大。
願意挑戰能力以外工作的人,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有所成長,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
相反的,只挑能力範圍內的事去做的人,不管經過多少年也無法拓展能力。
人的成長和公司的成長無關,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長,端看他有多大的企圖心,願意向他不會的事情去挑戰。
連學個書法都能幫 夏洛克‧福爾摩斯 辦案,學個走路儀態都能讓 艾諾拉‧福爾摩斯 學會掩飾身份,那麼,你我的際遇也一定有出路和用處。
沒有事情是白費無功的,只是你我還沒找出意義罷了。
Accenture 發布了最新的 2021 趨勢報告。整體來看,2021 年不可避免地深受 2020 年 COVID-19 的影響,經濟、社會、人際、團隊,乃至於個人的創造力都引發了一波創新浪潮與機會,這是未來幾十年的變動的起點。
在層級組織中,如果某人在自己的職位上做得很好,那麼他/她就會得到晉升。但是,新職位所要求的工作內容和所需要的能力,和舊職位相比,往往有很大的差異,這使得原來的優秀員工變得不能勝任新的職位。